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热门18篇)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篇

曾菁莞,我第二次看到她是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第一次是在《轻舞飞扬》的节目里看过她的舞蹈。她总能笑得那么灿烂,掩盖了她双耳失聪的事实。听力的完全丧失,并不能阻止她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她不断地锻炼自己,学习手语,学习唇语,让自己学会发音,使得她的生活和正常人一样,可以自如地与他人交流。我看到过很多有关身体有缺陷的励志故事,感动之后并抛在脑后了。这一次,我终于决定要为自己的人生该改变什么了。

没有谁是永远不幸的,阳光总会照射在你的空间里,为你点燃生命的灯火。古有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缺失了一样东西,同时又得到了另一样东西。或许你没有双臂,但是你的双脚却能弹奏动听的乐章,绣出绚丽的字画;或许你没有听力,但是你的身躯却能演绎曼妙的舞曲。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即使是单翅飞翔,也可以追求幸福的天堂。当一个人没有了正常人该有的东西,他获得了正常人所没有的顽强和毅力,咬牙坚持的真谛在他们的生活里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忍不住思考,是不是我们太幸福,才习惯寻求理由让自己变得懒惰?受一点风寒,我们就可以请求病假让自己逃避索然无味的工作;心情糟糕的时候,学会任性,非得有人宠着才罢休。那些不幸的人,他们本应该哭泣,但是他们选择了坚强;他们本应该觉得失望,但是他们相信希望;他们本应该害怕未来,但是他们选择创造现在。艰难苦困,玉汝于成。

我们应该相信人的意志力。生活就是要凭靠坚强的意志力才能生存。这个世界的危机时刻都存在,我们无法预料上天什么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与这个世界隔绝,再也没有机会跳动那颗鲜红的心。这样想着,生活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我们夸大了它的负面作用?或者是我们徒添烦恼?我们要给自己希望,给自己勇气。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更应该懂得坚韧。因为坚韧不拔,才有机会一直踏着这片土地,勇往直前!

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很努力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你的背影是弯曲着。稻谷会弯腰,是因为成熟,对生活的弯腰,也是因为我们成熟。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地攀登,一个顶峰之后,历经深谷,我们又见到山峰上的太阳。总些人会抱怨生活平庸,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没有高雅的精神追求,千遍一律的柴米油盐,早就殆尽了对生活的激情。其实,知足常乐才是最大的幸福。人终有一天会逝去,也许到最后一刻才明白,曾经所有的争执与固执都不必要的。珍惜当下,才有未来的甜蜜。

太阳日落总会东升,就算阳光不够温暖,我们也能看着它带来的明亮。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坚守的太阳,激励着我们排除黑暗,照亮和温暖我们的胸膛,满腔热血,励志着我们的人生。

所以,请相信希望,相信未来。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2篇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

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

1888—1889年、1891—1892年,高尔基为了解祖国和人民,两次漫游俄罗斯。从尼日尼跑到察里津,经过顿河区域、乌克兰,来到比萨拉比亚,再从那里沿着克里米亚南岸到了库班,再到黑海边。旅途见闻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积蓄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3篇

【摘要】《江格尔》这篇鸿篇巨著史诗在反映了英雄的征战雄姿,婚姻母体系列同样是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及符号矩阵理论,对史诗中的洪古尔结亲的一个母体系列从叙事学角度进行解读,探析史诗中婚姻母体的深层逻辑结构及内涵。

【关键词】洪古尔结亲;行动元模型;符号矩阵理论

《江格尔》堪称史诗中的鸿篇巨著,洪古尔结亲情节一方面体现的了英雄的婚姻是通过一系列的难题考验获得的;另一方面也透视了当时社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和立足本国的实力。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结构语义学角度来看,文本阐释的形式并不能全面的解释文本全面意义,而是通过文本的表面形式推化出文本内部意义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文本叙事结构。

1 叙述程序与行动元模型

洪古尔结亲整个故事情节看整个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主人公一直是围绕着一到两个关键人物围绕事件的主题发展的,并进一步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从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模式分析来看,事件中基本围绕两个轴系三组关系来发展,分别是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辅助者与反对者。

通过行动元模型分析,初步厘清了洪古尔迎亲中的前段人物关系。那么故事的情节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这时需要我们寻求情节中的主题和客体的关系又要重新衡量。同时,对主体元和客体元重新赋上欲望值时,洪古尔则为实体,实体中所体现的精神则为爱情,而发送者一旦发生改变,客体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洪古尔作为整个事件的主体同时也将是整个情节的具体承受者,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体与客体之间又发生了微变,即主体所要追求和向往的则是对情感需求的向往,也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爱情。在整个行动元模式中通过每个行动元之间中隐藏的基本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叙事结构来把我整体的故事情节。

当洪古尔迎亲不成将其客体和反对者统统杀死的时候,整个事件是平衡的。然而,当他逃离时昏倒在荒野的时候,被大海挡住去路之时,自身变为秃头,青马变成秃尾的小马时,这一系列情节对主体已趋于不平衡。然而,当三只黄头天鹅以及海中的鲟鱼的出现,将主体救活之时,故事的发展又反复的回到平衡。当事件的发送者江格尔发现主体长期不回时,来到查干兆拉可汗对主体进行寻找时,巧遇了主体。这时,江格尔为洪古尔聘娶了哈林吉腊公主,一同返回故乡宝木巴。此时,故事的发展又回归到了平衡状态,主体与客体同时返回到了故乡。整个故事情节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脉络关系,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故事中的主体与客体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我们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就可以进一步感知到故事中的主体与客体也会随之发生追求的对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生结构上的改变。如同我们故事中的前部分就是通过江格尔这个发送者向扎木巴拉可汗这个发送者传达了一个意图,然后通过这个契机,缩短了主体洪古尔与客体参丹格日勒之间的距离。

2 符号矩阵下的叙事意义分析

格雷马斯在列维?斯特劳斯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发展了四元符号分析模式,这一分析模式是其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提出的“符号矩阵”理论,通过假设X为一个事物,反X则为对立一方,那么与X矛盾但不是对立的一方则为非X,则另一方为非反X。

那么我们根据这个矩阵图进行赋值的时候,X就是主角,反X就是对手,非X就是反对者,非反X就是辅助者。从故事中我们得知,洪古尔非常愿意与参丹格日勒结为夫妻,他也把她追求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爱情向往。然而,参丹格日勒并不是他的最终的人选,参丹格日勒选择了与图赫布斯的结合,从根本上讲主体洪古尔与参丹格日勒和图赫布斯的结合作为第一对对立关系的开始

爱情与好汉三桩在故事情节中是对立的两者,而联姻和增强国力则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涵。作为主人公即故事的主体洪古尔,当爱情和好汉三桩竞技合并在一起就会看到他的追求欲望。这基于他再次相信了爱情也需要这爱情,同时也愿意为了这份爱情进行好汉三桩竞技,这份敢爱敢恨的真情是主体对于爱情的诉求最终的表达。然而,故事中辅助者和发送者对于事件的发展确实基于更高的层面进行推进的。女方的父亲是邻国赫赫有名的大汗,而对于江格尔而言更希望通过这种联姻的方式将邻国的势力拉入自己的阵营。从主体角度讲,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的同时也得到了爱情的归属。从辅助者江格尔而言,虽然是促成了这段婚姻,但是对于自己与邻国和睦以及长期的立足发展同样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这个故事情节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婚姻母题系列,但却是一个意义深刻的团结统一、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主题。洪古尔结亲的母题系列分析是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一个经典口译叙事诗,当用到格雷马斯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同样也能感受故事情节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那种矛盾复杂的关系。

参考文献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4篇

关于高尔基名人故事

高尔基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俄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高尔基却以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走进俄国文坛。由于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他特别了解广大的人们群众生活的疾苦,在世界文学历史中,他的作品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群光辉的英雄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以下是关于高尔基名人故事,欢迎阅览!

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

从此,10岁的高尔基走向了社会,自谋生计、历尽艰辛。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但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不过是—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只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于是,他又奔波于伏尔加河两岸,备受沙皇统治下人间地狱的煎熬。他彷徨,苦闷,1887年,他多么想以自杀了结这苦难的—生;然而,—种顽强生存的信念终于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从那时起,高尔基觉得,要生活下去,总要有个奋斗目标。他怀着“想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较长时期的艰苦生活。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穷苦人民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反抗力量。耳闻目睹的丰富见闻及所获得的广博知识,不断地充实着他的心灵,使他愈来愈坚强起来。高尔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高尔基对这—段经历曾这样说:“对生活的庸俗和残酷的恐惧,我是深深体验过的;我曾经弄到想自杀的地步。后来,在许多年当中,只要—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我就感到—种奇耻并藐视自己。”

若干年后的—天,高尔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讲起自己的流离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吗?”卡留日乃建议他说。“我没有把握。”高尔基脸上露出踌躇的神色。

告别卡留日乃后,高尔基就下定决心写诗了,他读过—些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诗。当他动笔时,就抄了其中的—些诗句。他瞒着别人暗暗地写了—本,诚惶诚恐地将它送给作家柯洛连科过目。柯洛连科读了,皱起眉头对他说:“你的诗太难懂了。用你自己的话写点你自己看到的东西再给我看看吧。”高尔基接受了他的意见,忍痛把诗稿投进了火炉里,开始创作小说。1892年9月12日,他在地方报纸《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成功,但高尔基从此树立起了信心。这年秋天,他白天替人抄写,晚上自己写作和学习。在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高尔基说:“我不断地、拼命地学习,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开始真正地迷上了文学……我已经开始考虑,在我的生活中,除了文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可干了。”从此高尔基追求着越来越高的目标,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

没有目标。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标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在某种程度上,—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可以预期的成就就越大。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5篇

也许你曾经跟我一样独自走过很多的城市、穿过数不尽的大街小巷为生活而奔波,努力过很多、也付出过很多、可是换来的还是什么都没有,对生活一片茫然,想想家人、亲戚、朋友对自己的期望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请你不要灰心,只要你心不死、斗志还在,我相信接下来这个简单的故事会因为我的人生经历而改变你的人生,希望你能用心去看,把自己当成故事你的主人公一样,如果是你经历过这些、我相信你也能改变,创造自己不可思议的人生,从此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他1992年7月出生;他、因为家庭贫穷导致没有学历;他、因为自身口齿不清导致屡次失业;他、因为永不服输创造了人生奇迹;他、因为他的经历激励无数创业迷茫者;他的人生格言是“看事要淡、做事要拼,只要生命没有终结、永不认输”, 如果你现在很迷茫、很无助、很失败,但是永不认输,而且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那么请你花几分钟时间看完以下的经历;如果不好还请指点;如果对你有帮助,那么请你或分享给更多需要激励的年轻人;以下内容特别推荐给(无背景,无势力,无家产)的男生和希望靠自己奋斗成功的女生多看看。希望看完了能解决你目前所有困扰;注:“前文的他就是后文中的我”!

我叫吕兴发,其实我很简单,从小在一个贫穷山区长大的农村男孩;我的父母都没有读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一直是在家务农;我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我爸爸再往上数好几代,还是贫穷的农民。人家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可是我们家穷了3代了,到我这里已经是好4代。父母为了能够让我长大出人头地,从小就很贪玩,每天跟村里面的人去小河里面游泳、弹钢珠、抓小鸟、抓田蛙、大概6岁左右,就开始读小学一年级,读书的是时候经常都是全班倒数,经常贪玩,被父母经常用棍子打,从来不做交作业,经常被老师留在学校做作业、背诵古诗、文言文,基本每天中午放学就被老师留在教室,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我的父母希望我好好努力,将来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但是我学习一直是全班倒数,后来通过自已的努力,从全班倒数进步到全校第20多名,每天下午放学回家还帮忙父母抓猪草、帮助父母干农活,为了早点回去帮助父母多做一些事情。我相信我能做到的你也能,我相信我能坚持的你也能,我相信你现在看完这个故事估计也很佩服我,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人生一辈子,就是做决定的过程,我们有千千万万个决定等待我们去做。如果你真下定决心你要改变,你要成功,我相信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难倒你的。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那么你的决心还没有达到满分。朋友们,为自己的未来下定决心拼一把吧。吕兴发与你实现梦想;你觉得你是一个对自已负责任的人吗?你为什么不去学习成功的方法?一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你愿意对自已的生命负责吗?你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成功?请问你错误的方法需要持续用多久呢?你对得起你的父母亲吗?你来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不成功,不开心,不快乐,你觉得有意义吗?你觉得你是对自已的人生负责任的吗?你愿意给自已一次改变自已的机会吗?你你受够了没有赚钱的能力,你受够了没有赚钱的能力抚养自已的父母,自已的妻子,自已的儿子吗?你希望用错误的方法用多久呢?一个不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错误的方法重复做。

其实我想说的是:难道我们青春非要到这样的时候,非要到了走投无路或者无路可选的时候,才会停下来思考未来的下一步吗?我的初三开始了,我在想:之前除了学习没有做好,好像其他坏事我都做的很好,我这个坏孩子该是好好学习的时候了,为了一直对我不放弃的父母,为了给那些曾经劝过我好多次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也为了给自己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该是放下过去,拼命学习的时候了。我告诉自己:只要我现在开始好好努力,我也一定还会有希望!

当我初2都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抓计划生育的人来了;要抓我父母去做手术;我不愿意让我父母去做手术;我就让他们把粮食卖了;拿都钱出去打工去了。因为我还有一个弟弟;也要我照管;我就在家照管了家务1年多;我把弟弟送给我父母;我也要出去赚钱去了;吕兴发受够了一个穷人的生活;我受够了一个没有钱的人‘我以前是贫穷的打工仔;我生长 一个贫穷的家庭’我的爸妈也是一个工人;我对我爸妈说过一句话‘我 一定要努力让你们天天过得开心;我是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一个人‘没有学历;我 对我自已说过过;我一定要创造奇迹‘我不 在希望我的父母在继续工作了;我家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套土房子’当我从16岁的时候我就离家出走了因为我那时比较小;我的父母不 让我 出来’他说你 这么小不能出去;他们说今天一定不让你 出去;社会太现实了;骗子太多了;我告诉了他们一句话;我一定不会被人和人骗;我说我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不 愿意在过这样的生活了‘他们都哭了;我的眼泪也不断的往地上掉’我就哭着离家出走了‘。

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云南省昆明市小西门做餐厅服务员,没有学历;没有能力;没有阅历的一个年轻人;找了3天才找到一份工作的年青人;因为只有100元钱。没有吃的,只能元卖一个包子吃;没有住的只能睡公园;3天找到一份工作还是餐厅服务员;因为我比较内向,不敢跟别人说话的年轻人,连找工作的的时候连说话都说不清楚的一个人,人家都不敢要。怕我没有能力;因为社会比较现实,我也不知道突然找了一家黑店,做了1个月没有发工资;实在没有办法了直接找老板说,后来老板借给我100元,做到第二个月老板就逃避了;天天被人欺负;只要淘下水道的时候就叫我去做。突然有个好心人救了我;他来自湖北的一个老板;没有饭吃;没有住的;他就让我去为他打工,所有员工中他是最看重我的一个人;我每天比别人努力;最重要的是我用心的跟他做事。第一个月发了800元全部打回家;自已都没有钱花,后来一个同事就跟我提到梁凯恩老师、陈安之,我就有了想法我一定要加入培训行业,但是老板反对我;他问我有几个像这样成功的人;我就对他们没有信心了;我就放弃了在他公司工作了。第2个月就放弃工作,云南的山区来到千里迢迢的广州工作;在广州找了很多工作,可还是被数十家工厂拒绝,连打杂都不要,在外面吃近了苦头,因为只有200元,有来的路费,没有回去的路费,来到广州之后找了一份工作,餐厅服务员,我每天晚上在网上陈老师、梁老师的视频,看书籍,感觉陈老师说的好像就是自己一样,对陈老师、梁老师充满了无比的敬仰。

在广州做生意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说他是培训机构的人,我就在想放弃做生意加入培训机构还是继续做生意呢?因为成功需要一个成功的环境;我就放弃生意加入培训机构。参加完课程之后还剩下100元,培训机构是全亚洲最顶尖的行业所以不会给任何人一分底薪,而且不包吃住,这是我最大的障碍,100元什么也不能干,大冬天的到处跟同事挤,过了不一样的生活,后来参加了老师的课程,老师的课程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十几年的自卑、不自信统统没有了, 不自信和自卑都是因为你活在别人的眼睛里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面你永远没有自信的,什么不好意思,怕丢脸,尴尬,这些都是因为你注重对方的看法,所以人要活出你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才能改变一切,我不能、我不行、我不好意思只是全世界最愚蠢的人的口头禅,成功者都是我要,我行,我一定能,我相信我自己,我一定能成功,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辅导了我,老师说,你现在缺少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有什么,如果你的焦点都是在失去的东西上面,那么你一辈子会因此而可惜,惋惜,自卑,而你的焦点是你还有什么的时候,那你这辈子就会非常珍惜自己,非常努力、自己可以创造什么;老师时说,无腿超人世界级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没有双腿还能走遍全世界激励无数人成功;力克胡哲从出生就天生没有四肢他也能坚强的活下来,突破了重重障碍困难,到现在的世界级励志大师,你还有什么借口,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你还有生命,你跟那些失去生命的人比起来不知道好了N倍了,你有什么理由说你自己没用;就因为这样的一个观念转变,我的人生也彻底开始改变了。从来没有做过销售的人,没有任何技巧,只有信心,连续3个月在公司新人第一名,连续一个月每天在深圳生活只吃一个月馒头,很多人都放弃了,可是我始终坚信,只有我留下来了,因为老师说,选择大于努力,只要你选择对了,你一定要好好坚持,我也始终相信老师,始终在坚持;老师说要成功,先给自己定位,又是老师的一席话惊醒了他,后来我定位了网络,在网络营销上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后面老师因为我的努力,我的付出,凭强烈的企图心在公司做网络做到第一名,不菲的成绩,老师破格提取他为网络部总监 ,如今92年出生的我到现在为止非常相信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到今天我还是始终的相信自己,疯狂的努力,学习,这就是我出生到现在的经历,平凡而又疯狂的。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给爸爸打电话说我一个月收入10多万的时候,他们在电话那边的怀疑,他们还以为我进了传销。我一个朋友问我在深圳发展如何,工资咋样,我如实说了我的情况,那个朋友竟然直接挂我电话,后来问到他,他说他以为我在骗他!他们一时都无法接受我改变的事实,包括我的父母。在他们眼里,我过去是那么的没有志气,那么的让人讨厌费心。而今天我却也做了一次咸鱼翻身,所以他们不敢相信我!在这里我要感谢在深圳帮助过我的所有兄弟姐妹,和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编后语: 人都是因为痛苦而改变,如果你现在很想改变、可是你现在下定不了决心,那证明你痛苦还不够;只要你愿意给自己一次改变成长的机会,那你现在已经在开始步向成功了。相信自己;

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很多人时常在问我,怎么可以快速成功,怎么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一个人没有付出怎么会得到呢?想要成功,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你只有自己主动去学习、去追求,主动出击才能把握商机,等待只是你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一个阶段;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只是看你什么时间下定决心;永远不要在那自暴自弃,相信自己也能有无可限量的未来!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6篇

励志故事1:年轻没有理由不努力

1974年,吴京出生于北京。年幼的他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始学习武术,加之自己有着成为武林高手的梦想,之后便一直在武术队进行专业训练,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精英赛枪术、对练等项目的冠军。原本以为会走体育之路的他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走上了演艺之路。

1995年由袁和平导演执导的影视剧《功夫小子闯情关》剧组在全国各地招选武打演员,吴京在师傅的举荐下顺利地报了名。不善言谈的吴京试戏时非常紧张,但是他超人的武术表演赢得了制片组领导的一致好评,最后成功地饰演了杨学文一角。

自此之后他便走上了演艺之路。勤学上进的吴京时刻严厉要求自己,很快便得到了诸多导演的赏识,不断地拍新片,最终在电视剧《太极宗师》中一炮走红。虽然名声大震,但他依旧低调,不张扬,不摆架子,一如既往地拼搏在属于自己的演艺路上。

成名后的吴京接片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他接下来的片子都会尽心尽力、善始善终地去演。在拍摄电影《杀破狼》时,有一场和甄子丹的武打戏,拍摄当天导演叶伟信随口说:“子丹你练了三十多年,吴京你练了二十多年,你们别套招了,就直接打吧!”

两个人对视后便直接开打,打得非常精彩,打到一半时实心木棍打断了,导演没有叫停而是递上了木棍接着打,结果棍子又断了。每一次打都在吴京胳膊上的同一位置,虽然疼得厉害,但是吴京一直都没有叫停,直到最后疼得手都抓不住东西了。原本几分钟的戏,就这样接连打断了四根木棍。当然,这一段戏始终没有套招,直接通过。

2015年,吴京凭借电影《战狼》再一次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他的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燃起了全国人民的热血与激情。本以为这部剧会成为他最经典的作品,然而不甘落后的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开始自导自演《战狼Ⅱ》。他在影片《战狼Ⅱ》的拍摄中才真正地体现出了对电影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严厉。

电影《战狼Ⅱ》的拍摄地点多在非洲,拍摄之初,剧组人员的安全问题成了最大的隐患,先是先遣队在贫民窟遭到了抢劫,之后在拍摄中遇到了龙卷风,外景搭建的500多个房屋被吹走200多间。尽管这样吴京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拍摄。

电影开场有一段水下的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剧组却整整拍了半个月。面对洋流、大雾、体能、配合等诸多难题,剧组每天至少要花十多个小时在水中拍摄,很多次吴京冒着体力透支的危险,连续下水,最多的时候他曾连续26次跳水。剧组的另一名导演说这样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但吴京总是笑着说:“多跳几次无所谓,我们一定要把最好的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

影片中吴京与弗兰克有一场对打的戏,拍摄中弗兰克曾多次要求吴京用替身来拍摄,但都被吴京果断拒绝,而且还要求弗兰克真实地“打脸”。为达到真实的视觉效果,影片中真实的爆炸共有一百多次,坦克、汽车戏都是真实的炸毁场景。作为导演的吴京也不清楚到底射击了多少发子弹、炸了多少辆车,他只记得这次自己是拼了命,很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一次爆炸后很多在场的人员都有短暂失聪的感觉,尽管这样他们还是不放弃,继续前行。

后期的拍摄中吴京因膝盖旧伤复发,每天拍摄开始前他都要吃止疼片。拍摄结束后吴京感慨地说:“哪儿都受伤了,只有心没有受伤,拍动作戏不受伤那不是骗人吗?我又不是靠脸吃饭,我是靠命吃饭……”

2017年7月27日,克服重重困难的《战狼Ⅱ》在各大院线成功上映,刚刚上映4天便打破了8亿票房的记录。面对媒体的采访,43岁的吴京一脸微笑地说:“我走过很多的路,换过很多的方向,不敢说有什么成就,到今天我觉得唯一能够让我拿出来炫耀的,可能就是我不害怕从头开始,因为我还年轻,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励志故事2:挫败是稀缺的营养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7篇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

高尔基作品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成长,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19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俄国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高尔基作品19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他(高尔基)又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 。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25年回国之后,从1931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童年》

高尔基作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3]

《在人间》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8篇

只有付出了汗水才能经得起那些令人骄傲的成绩,当我们在考试中失利、工作上失意的时候,我们发现问题所在,站起来继续挥洒汗水继续前进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以下的人生励志故事将通过故事指导我们在经历挫折后该怎样做。

世界不曾亏待每个努力的人

世界不曾亏待每个努力的人 几年前,站在一所名校的门前,女友痛斥考研的正哥:所有人都误以为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我想告诉你,这里也是梦破碎的地方。正哥说她太悲观,女友怪他不现实。于是,她转身离开,甚至没有正式对他说再见。

有很长一段时间,正哥每天醒来和睡时都会抱着她的照片。最难受的时候,他曾跑到雪地中,吞几口冰凉的雪,在雪地上写:I’m coming, coming, coming……直至手指冻得没有知觉。

从此,正哥惜时惜命,把平日里所有的时间安排妥当,再挤出来一些时间去充电。记得那年夏天我们一起出差去培训,坐飞机时,正哥在看书;见完客户,他去陪朋友打球;夜晚的街头,大家疲惫不堪,他依然兴致勃勃地逛书店;回到宾馆,我们都睡着了,唯有他床头灯还亮着,在啃那一串串千奇百怪的意大利语,在这之前,好学的他已学会了日语和法语。

最终,正哥考上了那所名校的硕博连读,在庆祝的party上,正哥依然低调,也依然对前女友念念不忘,误以为她在外面受伤了还会回来。我们对他的这段感情早已没了兴致,倒是觉得几年来,正哥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就像“Superman”。

这几年来,他会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读书,坚持夜跑,在时光的流逝中,恍然从一个二百多斤的胖子瘦到了颜值爆表,从一个格子间的眼镜男一跃读到了男博。

正哥早已不像最初那么自卑,他可以赫然而立在一群姑娘中侃侃而谈;悲伤的时候,看看浩瀚而遥远的银河系,想像自己不过是一粒尘埃,那点伤心事就会瞬间乌有;被困惑缠身,听听量子力学,原来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蕴含力量,可以听从意念的指挥,没有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没有持续用力……总之,每一件乱如麻的事,他都能很快理顺,我一直觉得这位罕见的”Superman”,就站在我们的未来,思维理性,言辞感性,可以为任何人指点迷津,让周围的人五体投地。

如此智商超群、博学多见的正哥,最思念的却是雪地里挣扎的时光,毕竟,有些黑夜只能独自穿过,有些寒冷只能一个人懂得。

正哥常常说,其实人和人的时间是不等值的。比如凌晨四点半,大多数人还在梦中撒欢,哈佛大学却早已灯火通明。还有那位灌篮高手科比回答记者,每天都会在此时醒来去打球,不投进一千球,绝不结束。这种不等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我想,大概正是这种不等值,把正哥一推再推,推向了另一个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处吧!

也曾看过一篇文说,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而是交换着去做其他的事情,其实这就是努力的一种真实写照。如果没有精神支撑,没有向上的心,怎么可能走得那么坚决、那么远?

我们在崇拜”Superman”、对传奇的正哥充满敬意时,若回头看看从前,不难发觉,他们曾经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一步步走过来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正是那些不等值的时间,让那些格外努力的人,在多年后看起来清晰盎然,世界更大,视野更广,因为努力就是最好的天赋。所以,别太在意结果,学习的本身就是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你已得到最好的馈赠。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时间的不等值,还有什么不等值会让我们变得如此不同。记得那次培训归来,所有人都大喊解放,像是完成了一项艰难的考试,考过的都表示太幸运,没有考过的全抱怨题目太难。正哥却在朋友圈感慨:课程结束了,学习才刚刚开始,一段时光过去了,人生还要继续努力……

正哥的这几句话,让我突然觉得人与人的不同:起跑的优劣早已变得无关紧要,重点在于你是否是那位终身都在努力奔跑的人,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并认同越努力越幸运这句真理。

而后,直到正哥被公司公派到美国游学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到自己和一个默默努力的人之间的差距。原来,岁月无声无息地溜走,除了可以带走一些人的无聊时光,还可以沉淀一个努力者的人生。

听到众人的齐声祝贺,正哥谦虚地说,运气好而已。旁人也许会认为他只是幸运地砸中了一颗金蛋,而一直待在他身边的我们却明白,正哥曾拼尽了所有,才在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笑声中,赢得了这幸运。

送别的机场,一位男同事表示很想大哭一场,并非离别的场景让人感伤,而是多年前我们曾拥有一样的梦想和目标,当我们无法去实现它,继而嘲笑执着的自己时,却有人真的做到了,而且是在不动声色中,悄无声息地“夺了冠”。

突然想起,我们刚刚入职时都格外热衷于看各种演说家的舞台Show,每次被演讲者的激情鼓励或温暖后,我们大多还是会回到最初的懒散,如此反复,没有终点。而那些比我们走得远、走得稳的人在拥抱了那三秒钟的热情后,却依然可以靠着余温继续前行。如今,我才明白,那余温来自不断前行者的内心。

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做好任何一件小事都需要努力和耐心,更需要慢慢来;他们比任何人都惜时惜命,所以才有资格享受拼命尽兴后的人生礼遇。

余下的时光,趁着岁月正好,带着内心热忱,朝心之所向,往前走吧!相信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也会记得每个人的梦想。

一辈子走好一条路

从小,布兰科的父亲就这样对儿子说:“孩子,长大后你想干什么都行,如果你想当律师,我就让我的私人律师教你当一名好律师,他可是出名的大律师;你如果想当医生,我就让我的私人医生教你医术,他可是我们这里医术最高的医生;如果你想当演员,我就将你送去最好的艺术学校学习,找最好的编剧和导演来给你量身定做角色,永远让你当主角;如果你想当商人,那么我就教你怎样做生意,要知道,你老爸可不是一个小商人,而是一个大商人,只要你肯学,我会将我的经商经验全都传授给你!”

奥特加的父亲则总是这样对儿子说:“孩子,由于爸爸的能力有限,家境不好,给不了你太多的帮助,所以我除了能教你怎样摆地摊外,再也教不了你任何东西了。你除了跟我去学摆地摊,其他的就是想也是白想啊!”

两个孩子都牢牢地记住了自己父亲的话。布兰科首先报考了律师,还没学几天,他就觉得律师的工作太单调,根本就不适合他的性格。他想,反正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干,于是,他又转去学习医术。因为每天都要跟那些病人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耐心,还没干多久,他又觉得医生这个职业似乎也不太适合他。于是,他想,当演员肯定最好玩,可是不久后,他才知道,当演员真的是太辛苦了。最后,他只得跟父亲学习经商,可是,这时,他父亲的公司因为遭遇金融危机而破产了。

最终,布兰科一事无成。

奥特加跟父亲摆了几天地摊后,就哭着不肯去了,因为摆地摊日晒雨淋不说,还常遭人白眼。可是,一想到除了摆地摊,再也没别的事可干,他又硬着头皮跟父亲出发了。可是,还没干几天,他又受不了了,又吵着闹着不肯去了。因为没事可干,不久,他又跟着父亲出发了。

慢慢地,他竟然从摆地摊中发现,要想永远摆脱摆地摊的工作,就得认真地将地摊摆好。结果,几年后,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专卖店。30年后,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服装集团。如今天,该集团在世界68个国家中总计拥有3691家品牌店,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成衣零售商。奥特加(AmancioOrtega)以250亿美元个人资产,位列《福布斯》世界富豪榜第9位。

人并不是选择越多越好,因为多了反而拿不定主意,无法坚持到底。反而是那些没有选择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

段奕宏的励志故事:我只是不服输

从伊宁到乌鲁木齐,坐了20个钟头的汽车。从乌鲁木齐再到北京,坐了78个小时的火车。四天三夜,八千里路,睡过行李架,钻过座位底,还遇过野蛮人……这样做,为的只是一次考试机会。这个人,是当时只有17岁的段奕宏。

这一次,段奕宏落榜了,连二试都没进,当晚还独自一人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宿;一年后,他再来考,复试时铩羽,一个考官还直言不讳地说,“你光是外表就不能通过,退一万步也考不上”。第三年,他还不死心,最后总算遂了愿,而且是西北片考生中成绩最棒的。

虽说进了众人艳羡的中央戏剧学院,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满足和风光,而是自卑与沮丧。见的世面不多,艺术实践太少,家庭环境不好,最恼人的是长得不帅,所有这些叠加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阴影将段奕宏牢牢罩紧。

因为没钱,段奕宏不能去远地方实习,甚至连一张像样的艺术照也不敢拍;因为不俊,每次拿着简历去跑剧组,哪怕演一个小角色,也无一例外是落空。这种捉襟见肘、自惭形秽的日子究竟有多苦涩,只有段奕宏自己最清楚。

然而,段奕宏不愧是西北边陲的一条汉子。当他意识到自己不能靠外形取胜的时候,毅然决定择路生存。于是,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勤奋和时间,力求把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完美、很准确。同学们拍戏回来谈天说地,他就傻呵呵地听他们聊,陪他们笑,之后就思考自己从中收获什么,而且把这当做是一门必修课。渐渐地,段奕宏少去了浮躁,远离了迷茫。

“我是想做一名演员,而不是一个明星。做明星,自己的长相也就这样,但是当演员,能力和本事要不断历练。”段奕宏这样自勉。所以,大学四年,尽管没拍过一部戏,但他做了最好的自己。

,段奕宏以全优成绩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没有后台,只有实力,多番奔走之后,段奕宏进入了国家话剧院。从此,他开始演话剧,拍电影,也在电视剧中有了戏份儿。虽然有了许多的演出机会,但段奕宏一直不火。对于这种状况,他早已习惯,而且能够忍受:

“我演不了偶像剧,就去演苦大仇深的戏;做不了帅哥,可以去演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通过作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会让人震撼。”这时的段奕宏清醒地知道,一部戏一部戏地积累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回,导演安排段奕宏与一位女演员合作。那女演员脾气不小,见了段奕宏真人后,立马要求换人。问及缘由,她脱口而出:“剧组里那么多男演员,随便拉一个,也比他中看!个子不高,嘴唇太厚,要我与这样的人搭戏,肯定影响心情!”话传过来后,段奕宏心里很不是滋味,还是强作欢颜:“我长得是不漂亮,但我可以演得漂亮啊!”后来,好说歹说,那个女演员才勉强答应。可等戏拍完后,女演员竟主动跑来向段奕宏道歉,还说:“你演得很好!有机会,还和你一起演。”

在平淡与沉寂中,段奕宏踏实地走每一段路,认真地演每一部戏。每每有了新角色,哪怕那个角色微不足道,他也会满怀激情去迎接。跑了之久的龙套后,一部《士兵突击》横空出世,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紧接而来,只用两部戏,全国的观众便记住了他,记住了老A袁朗,记住了团长龙文章,更记住了段奕宏。

前不久,在一期访谈中,主持人问段奕宏最欣赏自己哪一点,他十分感慨地说:“是不服输。考中戏,一开始就有很多人给我判了‘死刑’,我还坚持考了3年。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坚定,我怀疑过,也想过放弃,但我就是不服!进了中戏和话剧院也一样,很多时候,我几乎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在节骨眼上还是有不服输的念头……”

是啊,如果段奕宏服输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绚烂了。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坎坷,但只要你不服输,你就可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如果你自己也承认失败,才是彻头彻尾的一无所有。

[人生励志故事]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9篇

高尔基在未成为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之前,曾是一个流浪汉。他穿着俄式钻洞烂布衬衣,左肩上挂着烂外衣,一头乱蓬蓬的长发,几乎跑遍了全俄。从伏尔加河到俄属中亚,都留下了这个高大的流浪汉的足迹。他在码头上当搬运工,在城市里送货,在面包房里当伙计。真是啥事都干过!1868年3月,高尔基生于伏尔加河岸下诺夫哥罗德市。曾祖父是沙皇时代军官,凶狠暴戾,动辄鞭打高尔基的父亲。

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高尔基寄居外祖父家。由于外祖父一直反对女儿的婚事,对高尔基无半点怜爱之心。而几个舅舅和舅母,是一群“吃饭一直吃得非常疲倦才肯住手”(高尔基语)的懒汉,而且“放屁总要放得像吹喇叭似的响亮”(高尔基语)。只有外祖母是高尔基的心爱。外祖母不仅怜惜他。而且经常给他讲述俄罗斯民间的故事和童话,吟唱民间歌曲。慈祥的外祖母是高尔基的启蒙老师。11岁那年,高尔基读完初小二年级,母亲瓦尔瓦拉不幸病逝。外祖父逼着他去一家皮鞋店当学徒。之后又给绘画师家当学徒,不久又逃了出去。随后又去伏尔加河“善良”号轮船上当洗碗工。

轮船上的厨师史穆莱是个喜欢听书的人,他常让高尔基给他念书听。从此,高尔基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进而喜欢上了读书。后来,高尔基写道:“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书籍。”“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憋死,书籍渐渐开拓了我的视野,它告诉我,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斗争中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它告诉我,人们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丰功伟业,并为此经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后来,高尔基又到另一艘轮船上当厨师,在圣像作场当学徒,在剧院当杂工和配角。

1884年,他满怀希望去俄国东方大城市喀山上大学,他身无分文,人学无门,只好又开始了在喀山的打工生涯。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剧院合唱团招人,他赶去了。尽管担心自己的破锣嗓子,高尔基却顺利过关,被安排在低音部唱歌。这个高大的流浪汉,终于暂时有饭吃了。1891年,他干脆开始了着名的俄罗斯漫游,足迹遍及伏尔加、顿河流域,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原野以及高加索山地。

读书和苦难,成就了一个伟人。高尔基终于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他在一份声明中说:诺贝尔奖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给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人颁奖。列宁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仍让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给他朗读高尔基刚发表的《我的大学》。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0篇

[摘要]基于印欧文明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杜梅齐尔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三重功能论。其晚期作品《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的研究表明,三重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但主导了早期印欧社会的神话叙事,也融入于其后世的历史书写和文学创作的题材中。通过论述第三功能神的属性特征,以及不同功能神的魔法等级关系,在说明印欧文明是如何想象完整社会之构成的同时,该书也充分展现了杜梅齐尔晚期成熟的学术思想面貌。围绕此书的研究,本文将大致梳理杜梅齐尔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并就当代社会科学如何认识其理论学说的启发意义展开讨论。

[关键词]比较神话学;三重功能论;杜梅齐尔;萨迦史诗;印欧文明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格局变迁”(项目编号:14JJD84005)的阶段性成果。

女,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4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张原(1978-),男,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四川 成都610041

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ézil)是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比较神话学家,被誉为 “当今世界上人文学科中最出类拔萃的学者之一”。[1]通过借鉴融合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方法,杜梅齐尔所开创的“新比较神话学”突破了神话学比较研究的词源学(etymological)传统,从而在对古印欧人的神话史诗、宗教神学、仪式风俗、社会结构的考察比较中,探索出了一个理解印欧文明“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研究路径。特别是其印欧社会三重功能论的提出,更为当代社会科学的社会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发。出版于1970年的《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是杜梅齐尔的一部晚期著作,其成熟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方法和三重功能论学理思考在此书中得到了较为完整地呈现,因而可基于此书的研读来一窥杜梅齐尔的学术思想。

一、比较神话学的旨趣:探寻意识形态的一般结构

随着古代印欧人的语言亲缘关系在19世纪被比较语言学所逐步确定下来,通过对印欧语言中诸神名字的词源考察来试图构建古印欧人在神话和宗教方面也具有共同性特征的比较语言学开始兴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越发地科学严谨,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深受诟病,被认为是一个“紧靠着语言学,且显然已告失败的学科”。[2](P. 8)尽管在著名的语言学家梅耶(Antoine Meillet)等人的影响下,青少年时代的杜梅齐尔就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训练,但他很快就对正处于全盛时期的比较语法学研究产生了质疑,并受布雷阿勒(Michel Bréal)的影响,转而关注已经衰落的比较神话学。由于不满足于比较神话学那种割裂碎片化的研究方法,并试图突破语言学词源比较的研究限制,杜梅齐尔积极地从当时刚刚兴起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汲取营养。在写作博士论文《长生宴――印欧神话比较研究》时,杜梅齐尔就借鉴模仿了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的《金枝》。但就像其自己所坦言的那样,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一个“不幸”,遭到了当时法国学界,特别是语言学家们的严厉批评。在其困顿迷茫之时,杜梅齐尔结识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的莫斯(Marcel Mauss)和葛兰言(Marcel Granet)等人。在二人启发下,他试图将比较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注入到比较神话学的研究视野中,尝试在研究中去比较神话中人物的性格类型、行动方式,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属性等,同时去考察宗教仪式、社会制度,以及风俗习惯,进而将比较神话学从一种语言学的猜想研究转换成一种社会学的实证考察。

在葛兰言的启发下,杜梅齐尔试图从神话中寻找更深层的东西,即古印欧人意识形态的一般结构,并将此作为其比较神话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在杜梅齐尔看来,古印欧人于某一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古印欧人用它来编织神话和组织社会,尽管这一意识形态随着印欧人的迁徙和历史变迁发生了很多变形,但仍能从古印度的社会结构和古罗马的神学体系中看到其一般结构。1938年,杜梅齐尔受葛兰言的邀请在法国高等研究W院社会学研究所做了一场题为“大祭司的史前史”的讲座,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他所发现的印欧社会三重功能论。大致而言,三重功能论的学说可总结如下:古印度社会等级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这三大种姓与古罗马神灵体系中的朱庇特、马尔斯、基林努斯这三位主神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形结构,即由婆罗门或朱庇特代表的“祭司―王”之社会角色,承担的是第一重功能:“宗教―_”;由刹帝利或马尔斯代表的“武士”之社会角色,承担的是第二重功能:“战争”;由吠舍和基林努斯代表的“生产者”之社会角色,承担的是第三重功能:“丰产”。正如杜梅齐尔所强调的,“三重功能实际上是一种深藏在社会、神话、神学,以及三重功能象征符号之下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呈现在印欧人的社会划分、思想和行动中的方方面面”。[6]() 这种意识形态在罗马以神话中的神o和历史上的国王之形式出现,而在印度则直接与社会等级相一致。

1938年之后,杜梅齐尔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来阐明三重功能论在古罗马、日耳曼、凯尔特、北欧人等印欧人中的表现,如《日耳曼人的神话与神》(1939年)、四卷本的《朱庇特、马尔斯、基林努斯》(1941-1948年)、《罗马的诞生》(1944年)、《洛基》(1948年)等。这一时期,杜梅齐尔对印欧文明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研究虽有突破,但他仍未能充分阐述三重功能之间的结合方式,也不能非常精确地区分三重功能。如在《密陀罗与伐楼那》一书中,他就误将牧神祭祀团(Luperci)与罗姆鲁斯联系在了一起,又将密托津错误地视作第一功能的代表。可以说直到1970年《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的出版,杜梅齐尔才真正系统地讨论三重功能之间的结合关系,并修正了他之前对密托津的错误看法。作为杜梅齐尔的晚期力作,《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一书的研究强调,三重功能是一种深藏在印欧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其不仅体现于神话之中,也表现在“真实的”历史之中。故而该书体现出杜梅齐尔后期从神话传说分析转向传奇史诗研究的学术思想变化。因此,重新梳理和讨论《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一书,有益于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把握杜梅齐尔的比较神话学研究和三重功能论学说。

二、小说体神话的意义:萨迦传奇故事的神话结构

“萨迦”(Saga)作为一种风行于中世纪北欧各地的文学形式,在杜梅齐尔看来实为一种“小说体神话”。[3]()如生活于12至13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作家萨克索(Saxo Grammaticus)在编纂《丹麦人的丰功伟绩》这样一部所谓的历史书时,就改编转写了北欧神话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并将其视作一种“真实的”的丹麦王朝史来进行叙述。特别是收录于《丹麦人的丰功伟绩》第一卷后半部的《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其所记录的关于哈丁古斯(Hadingus)的具有传奇史诗性的事迹无非是对北欧约德尔神话的一种改写移植。

由于在萨克索的历史编纂中,哈丁古斯被视作丹麦斯基奥东伽(Skjldungar)王朝的第三个传奇国王,所以后世的历史学们努力地在历史中去搜寻哈丁古斯真实存在的证据,并认为其就是公元九世纪的丹麦国王哈斯丁古斯(Hastingus)。对此观点,杜梅齐尔批驳到,虽然名字相似,但哈丁古斯与哈斯丁这两位英雄并非同一人,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传奇事迹。实际上,萨迦中的哈丁古斯传奇与神话中的约德尔神传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与其在历史中寻找哈丁古斯的踪迹,不如将目光转向神话。而早在19世纪,研究者们就已注意到了哈丁古斯与《印格林加萨迦》中记述的瓦恩族大神约德尔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在他们的第二次婚姻中都有与自己妻子对歌的情节,且他们的第二个妻子都是通过腿或脚来选中丈夫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被视作与航海有特殊关系的人物,神话中约德尔能控制风并被视为航海者的保护神,而哈丁古斯在海上则有某种“神奇”的速度。但这些学者们只是简单地将史诗中的英雄都看作是来自于神话中的神o,并认为史诗中的一切也都是起源于神话的,进而忽视史诗传奇对神话传说的转写移植过程。20世纪初的研究者们为反驳这一观点又走向另一极端,此时人们尽量避免将史诗中的英雄与神话中的神o混为一谈,且当时西方学界兴起的关于纯文学范围的“故事母题”之研究也消解了大量的神话,正如杜梅齐尔所批评的:“他们在其中只看到故事母题的人为积累,因此与实际题材没有合法的联系”。[3]() 杜梅R尔并不认为《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只是机械地抄袭了约德尔神话中的故事母题,也否认哈丁古斯的萨迦与约德尔的神话是各自独立地来源于共同的故事母题之观点。他强调,约德尔的神话是借助一系列故事母题偶然形成的,而萨克索及其材料的提供者们对这些故事母题则是熟悉的,因此萨克索其实是借用了一组相关的故事母题将神话中的约德尔神转写成了萨迦中的哈丁古斯。为进一步证明此观点,杜梅齐尔结合了民间风俗和宗教仪式来论证。当时学者们的一个关键争论点是,通过“脚”或 “腿”来认定丈夫的这一故事是否来源于一个灰姑娘式的文学母题?杜梅齐尔认为,在法国存在着一种新郎于新婚之夜通过脚来辨识新娘的民间仪式,而传奇史诗中关于约德尔和其第二个妻子斯卡第的婚姻叙述则运用了这一源自仪式的主题。当然,约德尔神话对这一主题的借用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与约德尔作为一位与生命繁殖相关的地神之本性相关。在民间仪式中对地神的祭祀往往出现“光脚”的部分,所以“脚”的主题及其隐喻的生殖魔法正与约德尔在神话中所承担的丰产与生殖的功能相匹配。此外,“脚”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岩画中也与航海相关,这也符合于约德尔作为航海者保护神的身份。由此可知,萨迦故事是从神话中取材,并进行了小说性的改编,这样“脚”的主题也就转写进哈丁古斯的婚姻故事之中。所以在神话里,一切又都有其逻辑联系,而“萨迦的异文都是对神话的一种笨拙的小说性改编”。 [3]()

通过对比分析神话传说和萨迦传记的种种异同之处,来考证神话的哪些主题和内容被移植转写到史诗或小说之中,这正是《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一书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中有两个主要的神族:一是阿斯族,他们以魔法、知识、神勇等著称,独眼的奥丁和手持大锤的索尔是其大神;一是瓦恩族,他们同生殖、陆地与海洋的财富、感官的享乐等相关,约德尔和弗雷尔则是其大神。这两个相邻却截然分开的神族各有其区别明显的习俗风尚和道德规范,在旷日持久又毫无结果的战争之后达成了协议,阿斯族接受瓦恩族进入其族群中,二者最终结合在了一起。杜梅齐尔指出,这个神话在印度和罗马都有类似记载,它解释了在远古时代的理想社会(在罗马是祖先的社会,在印度与斯堪的纳维亚是神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即两个集团的人或两种类型的神起先是彼此分开和并列的,其中一个同时代表宗教与法律权威和战斗力量,另一个代表生殖与财富。这两个集团经过一场谁也无法胜出的苦战之后达成了协议,让第二个集团的代表或其全体人员进入到第一个集团之中,于是一个能和谐地行使印欧意识形态所确定的三个基本功能的完整社会得以形成。[3]() 一旦弄清楚了神话中阿斯族的奥丁神与瓦恩族的约德尔之关系后就能发现,萨迦小说中哈丁古斯的传奇故事其实是移植转写了神话的这一主题。哈丁古斯不但如约德尔一样具备第三功能神的诸多特性,其一生也如约德尔那样被分成前奥丁时期和奥丁时期,只是这中间的转折由神话中的一场战争转变成了萨迦中一个受戒仪式,而在仪式中出现的独眼老人就是奥丁神。萨迦传记叙述到,哈丁古斯在独眼老人指引下吞食了猛狮的心脏后,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战士。独眼老人还教会了哈丁古斯“角阵”战术,就如神话里奥丁神向受其保护的人提供阵法一样。听命于独眼老人的训诫,哈丁古斯完成了远征,并最终如独眼老人所预言的那样自缢而亡,而这种死法正是“奥丁式的”,因为奥丁正是“吊死者之神”。杜梅齐尔特别指出,“老人的预言可能取代了一个真正的协定,英雄得到奥丁的保护,条件是他要把自身献给奥丁,在约定的期限之后,或者在收到一个信号后,去与大神汇合”。 [3]()由此可知,萨迦传记中哈丁古斯与独眼老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神话传说中瓦恩族约德尔神与阿斯族奥丁神之关系的一种移植。

基于对神话传说与萨迦史诗中主要人物的特性和故事叙述的逻辑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杜梅齐尔指出,无论萨克索在《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的编纂写作过程中是如何运用传记材料和其他史诗文学中的内容的,哈丁古斯的萨迦传记都保持了约德尔神话的基本结构。并且萨克索在《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中对约德哈丁古斯尔神话的改编也证实了阿斯族与瓦恩族的神话并非是哪个学派异想天开的伪造,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后世的学者对这些传说不断地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由此可知,古印欧人在早期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并由其神话有逻辑地陈述出来,从而使得这些神话成为了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叙述。杜梅齐尔强调,这种处理神话与史诗的方式在印欧文明中普遍存在,如印度的祭司就将神话中人物和情节移植为史诗,“另一些印欧民族也依赖古老的神话构建了有关自身起源的史诗,但保留了诸神的名字;那些被发现在皈依基督教后仍有文学创作的民族也往往有这种情况”。[3](P. 8)

三、第三功能神的命运:哈丁古斯的两种人生境遇

实际上,自1938年首次提出三重功能论后,杜梅齐尔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对第一重功能与第二重功能都有专门的著述,但却一直未有专著对第三重功能进行探讨。究其原因,就像杜梅齐尔所言的那样,这是因为“对观察者而言,第三功能并不具有一种惟一的结构,可以说,它是一个被切割成小块的整体,一个拼图游戏,其中每一块都可被选作拼接整体的起点。” [2](P. 109)因此在关注整体且强调体系的杜梅齐尔看来,第三功能就是一个“杂物箱”,所以要对其特征有所把握就必须将之与第一和第二功能关联起来。作为第三功能神的一个代表人物,哈丁古斯成为《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一书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两种魔法类型的区分与两个离题故事之分析,该书在分析了哈丁古斯的两种人生际遇之后,不仅将第三功能神的特性大致勾勒出来,还阐明了第三功能是如何作为构成部分被“引入”到一个整体社会之中。

在神话中,瓦恩族与阿斯族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他们追求感官享乐和性自由的道德观念,二是一种被认为可耻的,应该受到谴责的魔法”。[3]()第一点特性在瓦恩族的婚姻中体现得颇为明显,他们并不排斥的关系,兄弟姐妹、准儿子与准母亲的近亲关系均是瓦恩族缔结合法婚姻的理由。弗雷泽在《金枝》中论述了这种关系给农业及自然界的繁殖力所带来的灾难,但杜梅齐尔却认为,瓦恩族的这种关系仅仅是在完整的神的社会未形成之前所存在的现象,当其被阿斯族所接纳并成为完整社会的第三等级之后,约德尔及其瓦恩族同伴便从混沌的状态中走出来,转而遵守规范。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约德尔在他的第二次婚姻中娶了巨人之女斯卡第,同时承担起信徒们所希望瓦恩族所担负的丰产功能。回到萨迦文本中,尽管有学者认为,萨克索在哈丁古斯的第一个阶段生活中安排了其被他的奶妈哈特格雷帕要求与之发生婚姻关系的这一情节,其实是对哈丁古斯不思享乐和女性价值的“不合适”的提醒。但杜梅齐尔却指出,哈丁古斯与奶妈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起初存在,后来被纠正的主题”。 [3](P. 69)当哈丁古斯遇到了独眼老人之后,遂与雷尼尔达缔结了正常的婚姻。因此,哈丁古斯与其奶妈的关系不过是对约德尔特性的改编转写,体现的是瓦恩族原有的道德观念,而萨迦中插入这一情节则可视为对神话主题的情节丰富。

瓦恩族的第二个特性体现在他们拥有的魔法在性质上与阿斯族差别很大。在神话中,与阿斯族合并之后,瓦恩族女神弗雷亚曾向阿斯族传授了“赛德尔”魔法,奥丁则授予弗雷亚唯一的女祭司之职。杜梅齐尔指出,这一情节体现了瓦恩族魔法的两个特性:女性祭司的和带来灾难的。在历史上,斯堪的纳维亚的女祭司一般都与弗雷亚相联系,这一职位在凡人中间是专门侍奉瓦恩族诸神的,如在瑞典,人们就把弗雷尔当做活人,并给他配备一女祭司或女性配偶来料理神庙的内务。而“赛德尔”则是瓦恩族独有的魔法,其能够了解风向、带给敌人灾难等,因而这是一种会引起耻辱感的、不宜男性使用的,且受谴责的“低级魔法”。由于基督教排斥一切魔法,因此异教神话中瓦恩族与阿斯族之间魔法等级的区别便被淡化了,故而“赛德尔”常被错误地归入黑魔法之列。信奉基督教的萨克索当然也未能对“高尚魔法”与“低级魔法”进行区分。但在萨迦叙事中,哈丁古斯的第一任妻子也系其奶妈哈特格雷帕,不但如同弗雷尔的女祭司一般照料和陪伴着他,并在哈丁古斯遇到独眼老人之前行使魔法来保护哈丁古斯,可是哈特格雷帕的魔法颇为低级,最后她因使用魔法召唤死人进行占卜而丧命。而之后保护哈丁古斯的独眼老人所使用的则是一种可被接受和受到赞赏的“高尚魔法”,包含了战斗阵法、神奇武器等等可以说是由高贵知识所产生的魔力,所以使用这种魔法不但战无不胜,还能提高了施法者和受益者的声誉威望。尽管萨克索并不了解异教中魔法的区别,但他在对瓦恩族与阿斯族的魔法内容进行小说化的改编过程中,却反而加强了这两种魔法之间的高低贵贱之对比。

在叙述哈丁古斯的一生时,《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还加入了两个貌似与主题无关的故事。然而在杜梅齐尔看来,这两个所谓的离题故事却是对三重功能主题的一种极为关键的补充叙述。第一个离题故事讲述了三种巫师的区别,其在哈丁古斯出生之后就被立刻插入进来。故事中,第一种巫师的身材高大超过常人;第二种巫师则通晓影响自然界的法术与解析占卜术,虽身材不如前一种巫师,但其智慧却压倒前者,并在与第一种巫师发生战争时被误称为神;第三种巫师则为前两者所生,其身材和魔法都不如前两者,但也被误称为神。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巫师中只有后两种被称为神,而第一种神(第二种巫师)的好战、魔法强大等特征正与阿斯神族相对应,第二种神(第三种巫师)不好战,且魔法品位和效力都相对较低则与瓦恩族相似。依据这一分类,身材巨大、使用低级魔法的哈特格雷帕既是第一种巫师也是第三种巫师,因为无论在神话还是萨迦中,仅有巨人族与瓦恩族发生了联姻关系,如哈丁古斯就娶了女巨人哈特格雷帕,而约德尔娶的第二任妻子斯卡第也是巨人之女。当然哈特格雷帕作为一个巨人族除了身材巨大之外,其他方面则都很像瓦恩族女性神的特征。杜梅齐尔分析到,萨克索将哈特格雷帕放置在巨人族中,不过是为淡化其与哈丁古斯的关系,将她转化成萨迦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即英雄会与爱他和保护他的女巨人暂时结合。同时,萨克索笔下的巨人族与瓦恩族一样都以拥有财富为特点,而阿斯族则从不需要也不积攒财富。所以这一离题故事中的三种巫师之区分,不过是阿斯族与瓦恩族的区分。由此,第一种巫师与第二种巫师之间的对抗也暗含了神话中瓦恩族与阿斯族之间的战争主题。而萨克索在萨迦中所做的,仅仅是将阿斯族与瓦恩族在功能上的差异与地位上的不平等缩小为权力大小的差别,或者说一种较为强大的魔法和效力较小的魔法的差别。可见,萨克索在处理材料时是以某种变形的方式保留了早期的神话逻辑,而这里阿斯族与瓦恩族的魔法间高尚与低级的二分对立和等级统合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印欧社会三重功能之间的结合方式。

《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中的另一个离题故事是关于欧洲天神奥提努斯和篡位者密托津的。在神话中,阿斯族与瓦恩族发生了相持不下的战争,最终双方定下了建立联盟的协议。而在萨迦中,作为个人的哈丁古斯无法承担起种族之间的战争,也无法去反对其人生第二阶段的保护人独眼老人。因此,萨克索只能在萨迦中去改编神话中的这场战争。所以,独眼老人在萨迦中甫一出场,萨克索便抛开哈丁古斯转而讲述了这段离题故事:被全欧洲尊为天神的奥提努斯接受了一个黄金的礼物(一尊自己的金像),她的妻子起了贪欲后将金像上的黄金用于自己的奢侈消费,奥提努斯绞死了帮妻子取黄金的铁匠,并对雕像施予魔法使其可开口说话。之后,奥提努斯因妻子的贪婪而愧疚地自我放逐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擅长巫术的密托津自称天神并占据了奥提努斯的位置,他还建立起新的献祭方式,即禁止对诸神的整体献祭,而要对每个神分别献祭。奥提努斯归来后,百姓杀死了密托津,但其巫术不散,因此又砍下他尸体的脑袋,还用木桩刺穿他的胸膛。杜梅齐尔指出,萨克索并未将神话中的战争移植到哈丁古斯的身上,“而是把它们放进括号,作为一个与他讲述的人间故事同时发生的神之间或伪神之间的故事来处理”。[3]() 由此,瓦恩族与阿斯族之间的战争被转化为了以欧洲天神奥提努斯(即奥丁)为一方与密托津及其魔法师为另一方的冲突。因为萨克索并不能理解神话中瓦恩族与阿斯族之间的互补性,所以他将两者之间的妥协转变成了奥提努斯对密托津的驱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萨克索的叙述中不但有两种魔法的对立,还有两种祭祀学说的对立。比较而言,总是无处不在的天神奥提努斯或主神奥丁倾向于“归一”和整体献祭,这种集权性正是代表第一功能的“祭司――王”之将社会各部统一结合为整体的特征;而密托津则倾向于多样化和分别祭祀,他要求人们向每个神分别献祭时所表现的正是代表第三功能的“大众生产者”将整体细分成专门功能的特征。

基于《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的论述,并结合《神话与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传》第四章“基林努斯与大众”的讨论,我们大致可从神话传说中的某些主题和情节中归纳总结出第三重功能神的如下特点。首先,恰如黄金的主题突显的正是物质财富的丰裕一样,这些担负丰产功能的神o也是财富之神,他们与个人、家庭、社会的物质繁荣息息相关;其次,正如光脚的主题是与民间祈丰仪式的地神祭祀相关的,所以诸如瓦恩族的约德尔这类第三功能神也是地神。也由于“繁荣与经济生活连在一起,而经济生活又受制于地形、气候等条件”。[2]()故而,第三功能神为掌控保障生命繁荣的自然条件,也常会与特定地区的具体神o(如江河女神)结合;[2]()再者,第三功能神作为生命繁育之神,不仅拥有生殖魔法,还着迷于的感官欢娱与健康美丽的身体,而这些都是促进生育和人口昌盛之前提条件,所以约德尔和哈丁古斯前期生活中的情节与二次婚姻中以脚选夫情节所突显的正是这一主题;第四,第三功能神与人界的关系紧密,如罗马的民众之神基林努斯(co-uir-ino-)就是古_马胞族(co-uir-ia-)的民众之神。[2](,111)此外,这类神o所具有的超凡能力常表现于对自然的某种操控驾驭之上,如约德尔作为航海者的保护神能控制风,哈丁古斯则在海上有一种“神奇”的速度,当然这些神奇的能力都是与生产相关的。当然第三功能神也并非没有战士的能力,但就像哈丁古斯是从独眼老人那里获得了高尚魔法后才获得战斗的胜利一样,这种战争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他们参与战争是为了和平,从而为物质财富的繁荣创造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五,第三功能神o虽然也常常会以成对的方式出现,如约德尔与弗雷尔、哈丁古斯与佛洛托等,但不同于第一功能中密陀罗与伐楼那的那种对立而互补的成对关系,这些成对的第三功能神在功能上往往是一致而非对立的,因而常是一对孪生兄弟,或是一对父子;[4]()第六,正如奥丁神倾向于“归一”的整体祭祀,而密托津倾向于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专门的神的祭祀所反映的差异那样,第三功能神并不像第一功能神那样倾向于形成一个“归一”的整体,而是倾向于保持一个多样的状态。最后,正如战后协议中阿斯族将瓦恩族接纳到其中那样,作为社会整体一部分的第三重功能是被吸纳整合的一方。

四、余论

杜梅齐尔认为神话学的比较应该从更深层次的精神、思想出发去寻找更深层的东西,如印欧人构思其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Ideology)之一般结构。虽然杜梅齐尔所发展的新比较神话学和三重功能论极富启发且具开拓性,但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正如深受杜梅齐尔影响的伊利亚德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之所以排斥杜梅齐尔的研究无非是基于这三种误解:首先,印欧文明的比较神话学研究被认为是一项没有希望的学问,因为这只是马克斯・穆勒等人的一种即兴研究之产物;其次,将一种意识形态隐含于组织缜密的神话体系中,对于古印欧这种史前社会而言太不“原始”,且过于条理清晰和深刻精妙;最后要整体性地对印欧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就必须掌握如此众多的印欧语言,而要一个学者去精通那么的语言则是不可能的。可实际上,杜梅齐尔并没有使用马克斯・穆勒的语源学(etymological)方法来进行比较神话学的研究,其采用的是一种历史的方法来就相似的社会―宗教现象进行比较,并最终证明各地印欧社会中那些体现在制度、神话、神学、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同点有其起源体系(original system),而非一种随机存留的混杂元素。另外,现代的研究已经了“原始人”没有能力进行理性系统思考的错误认识,且古印欧人的文化也并非是原始的,其一直持续地受到更加文明化的古近东人的间接影响。最需要澄清是,所谓无人可同时掌握那么多种语言的论断其实是个伪问题,杜梅齐尔对梵文、凯尔特语、高加索语等多种语言与文本的精准阐释已然证明了其语言学的深厚功底。[5] (P. xii) 尽管不断地被忽视和误解,但“冷门”的杜梅齐尔却时常给予当代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深刻的启发和影响。也正是伊利亚德、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路易斯・杜蒙(Louis Dumont)、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等学者对杜梅齐尔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其在当代人文社会学科中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一书的启发性并不局限于其清晰的揭示了神话故事与史诗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杜梅齐尔在该书的研究中完善了其印欧社会三重功能的结构分析。特别是其基于对阿斯族与瓦恩族之关系的考察就印欧社会整体性构成原则所进行的论证与思考,向我们展示了杜梅R尔晚期学术思想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与启发。正如阿斯族的高尚魔法与瓦恩族的低级魔法之间存在着一种既二分对立又等级统一的关系那样,印欧社会的三重功能在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等级性地结合为了一个整体。由此可见,杜梅齐尔的研究是要从可观察到的事实中来确立某些可能的原型,而非对精神活动的结构进行探索。所以在他眼中,社会三功能作为一种世界观(Weltanschauung),是印欧人对理想社会的想象。[2]()可以说,三重功能虽不再是有意识的框架,但它仍然有效地存在,正如杜梅齐尔所指出的:“社会将存在多长时间,三种功能就将被保存多长时间”。 [2](~124)在印欧文明所及之处,人们或许仍然在重复着犹如这本《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中的萨克索所做的工作。

致谢: 本文的写作得益于与张亚辉教授、汤芸副研究员、赵E健博士的讨论,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孟华,译者序// [法]迪迪耶・埃里邦.神话与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传[M].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法]迪迪耶・埃里邦.神话与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传[M].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法]迪梅齐尔.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M]. 施康强,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Georges Dumézil. MitraCVaruna[M]. translated by Derek Coltman, New York: Zone Books,1988.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1篇

故事励志人生1:贫穷是你的想法问题

如果说贫穷是父母的错,那为什么有的穷孩子能成功,而你却只能一事无成呢?反过来,你的父母是不是应该抱怨他们有个不争气的孩子呢?不,贫穷不是父母的错,同样也不是你的错,贫富在于想法的差别。

有的人天生富贵,含着金汤匙出生,自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上的是最好的学校,浑身上下全是名牌,从来不为生计发愁,想创业就有资金支持他,失败了也无所谓,更让人羡慕的是还有一大笔钱等着他去继承?有的人却是自打出娘胎起就没过过好日子,连一个鸡蛋都吃不上,家徒四壁,一穷二白,别说娱乐了,连温饱都成问题,年年穿着不知谁施舍的衣服,想靠知识改变命运,却连学费也交不起,母亲又突生重病欠了一屁股债……

这时候你可能非常埋怨父母,你不明白同样是父母,为什么人家的父母就能赚到钱,而自己的父母却把日子过得无比艰难?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一点儿本事也没有?甚至你还埋怨父母为什么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既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那干脆就不要把自己带来,来了也是受罪……

当然,你的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还年轻,人生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别人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你的生活却只是一片灰暗。你可能会因为穷而自卑,可能会因为贫穷而失去朋友,失去心爱的恋人,也可能会因为贫穷使得别人看不起你。总之,因为贫穷使你承受了很多很多的压力,所以,你当然有理由抱怨。可是抱怨有用吗?

你对于贫富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讲心想事成,但是你连想都不想,还怎么事成?相信自己,也许正是因为你的贫穷,才让你看清楚人的本性,领悟到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财富;也许正是因为你的贫穷,才让你看透了生活的实质,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不要觉得穷是耻辱,穷就是错。千万不要在意别人怎样看你,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看得起你自己。

常言道:“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无论你现在有多么贫穷,也无论别人现在有多么富有,谁又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所以,不要因为穷就怨天恨地,抱怨父母,这比穷更可悲。

一个老师常对学生说:“也许你家现在不富裕,但记住,贫困的仅仅是生活,而不是你。没有人有权利嘲笑你!”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有了钱未必就有幸福和快乐相随,穷人自有穷人的幸福和快乐,一位作家说得好:“如果你自以为穷,那你就真穷了!”

世界上穷人那么多,你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再说穷也不是终身制的,就是一片树叶掉在地上,也有翻身的机会,很?穷人不是也变成富人了吗?很多富人也不是生来就富的,因此,你又何苦自甘堕落、意志消沉。穷人一样有志气,穷人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曾任美国副总统的亨利•威尔逊,写过一本自传,在书中他这样写道:当时我们家很穷,当我还是个小小的婴儿时,贫穷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我知道穷的滋味,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连一点儿面包屑都没有。我承认穷,但我不甘心。可以说,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归结于我这颗不甘贫穷的心。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我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才10岁的我就独自离开了家,给人家当了20xx年的学徒工,不过每年我可以接受1个月的学校教育。20xx年艰苦的学徒生涯,为我换得了1头牛和6只绵羊的报酬,价值几美元。我21岁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分钱,每个美分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刚过完我的21岁生日,我就带着一队人马去采伐大圆木,那地方人迹罕至,条件极为艰苦,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每天,我都在太阳出现之前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星星出来为止。这样1个月后,我获得了6美元的报酬,6美元对当时的我来说真是天文数字,每个美元就像月亮一样闪闪发光。

我从来没有忘记要摆脱贫穷的诺言,我绝不会做贫穷的俘虏,所以我不会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我要竭尽全力地摆脱贫穷。你知道吗?在我21岁之前,我想方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但我做到了。

辞了伐木工的工作后,我步行到100里之外的内笛克学习皮匠手艺,整个旅途我只花了一美元六美分。一年之后,我已经是内笛克一个辩论俱乐部里的佼佼者了。

后来,我发表了著名的反奴隶制度的演说,又过了几年后,我与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查尔斯•萨姆纳一同进入国会,再后来,我成为美国的副总统。此时,贫穷早已离我远去。

我所面对的贫穷不是选择,而是命运,父母的结合注定了我穷困的开始。但我得感谢我的贫穷,它催我奋进,我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它。我感谢我的父母,当然,我的父母也为我感到骄傲,一个穷孩子终于梦想成真。

威尔逊用现在的话来说,明显一个穷二代,甚至连穷二代都不如,但是正是因为他的想法决定了他的活法,他从来没有让贫穷熄灭自己内心的火焰,没有在贫穷中自甘堕落,他不甘贫穷的勇气把他推上了议员和副总统的显赫地位。

所以说,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一味抱怨那是你父母的错。你没有名牌的衣服、没有高档化妆品、没有LV并不是你父母的错,他们能够把你养大再送你上大学已经很了不起了,你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穷不是你的错,同样也不是你父母的错,抱怨只会让你穷得可悲,还不如从实际出发,用心去改变生活。

其实,穷,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恐怖,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奋发图强,凭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一定会为你打开希望之门。

故事励志人生2:人生路上我们得学着输得起

我还记得当年念MBA的第一堂课,老师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第一名,和失败者。”当时我和所有同学一样热血沸腾,发誓要变成改变世界的菁英。这麼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只想骄傲地说:“老师,我失败了。”

是的,人生不需要那么第一,失败和最后一名也是一种轻松和解脱。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两年前的瑜珈课。当时我对瑜珈一无所知,朋友带我去上“Ashtanga”。我看到同学们像摺叠式手机一样,轻易地把头前弯到小腿,而我前弯10度,额头已经青筋暴出。同学们站著时,可以把右腿抬高90度,然后全部侧拉到右边,而我背靠著墙,提起腿还摇摇欲坠。

那堂课结束后我有两个结论:一、我再也不要来了。二、原来最后一名是这种感觉。

后来我还是去了。除了因为女同学们的好身材,也为了再次体会最后一名的快感。

从小到大,我都是第一。第一志愿的学校、第一志愿的公司、第一志愿的女朋友。好像没有第一,人生就不值得活。

我不是天才,为了保持第一,要很多push。於是我逼自己去学作文、逼自己补GMAT,逼自己和外表完美、个性不适合的女友在一起。

这样走了一大圈,如今,我忘了在第一志愿学校里学的东西、离开第一志愿公司的蔽荫、藏起第一志愿女友送的纪念品。我像是一个长途飞行的旅人,终於落地。而最棒的是,不需要等行李。

然后我突然发觉:当最后一名也不赖。

刚开始,我对当最后一名还觉得羞愧。偷偷在家练习、到了教室用力勉强自己。然而,当我了解到我是绝对追赶不上这些同学时,我放弃了。

放弃,不是说不去了。我还是去,但不再有任何“竞争、比较”的心。我甚至放弃了“进步、突破”的时程。“不求赢过别人、但求超越自己”、“三个月后头要能碰到小腿”!“半年后要能做头倒立”!这些从前熟悉的句型,我一句都没想过。

从小到大,我没这麼自暴自弃过。过去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日新又新。任何事,都可以苦尽甘来。现在坐在瑜珈教室,我不想再对自己严厉,只希望和自己携手同行。我不再想征服世界,只想认识自己。

於是能做的动作我就做,不能做的就以仰慕的眼光看著女同学。赶得上就跟同学做同一个动作,赶不上就中间跳过。我发现:当我承认自己是最后一名,我不再给自己求胜的压力,别人也没对我有任何期待,因此我能单纯地享受瑜珈,反而做得更好。老师怕我自尊心受伤,问我要不要转到初级班。我说我要留下来,因为在这里,我才能当最后一名!

有当最后一名的态度,不怕输不起,人生路上的包袱都变轻了。那种不畏惧失败的坦然不正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嘛!

故事励志人生3:当你不知如何取舍时,看看这些小故事

1、一面镜子

一个年轻人正值人生巅峰时却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无边无际的绝望一下子笼罩了他的心,他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拒绝接受任何治疗。

一个深秋的午后,他从医院里逃出来,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忽然,一阵略带嘶哑又异常豪迈的乐曲吸引了他。不远处,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正把弄着一件磨得发亮的乐器,向着寥落的人流动情地弹奏着。还有一点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怀中挂着一面镜子!

年轻人好奇地上前,趁盲人一曲弹奏完毕时问道:“对不起,打扰了,请问这镜子是你的吗?”

“是的,我的乐器和镜子是我的两件宝贝!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常常靠这个自娱自乐,可以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可这面镜子对你有什么意义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盲人微微一笑,说:“我希望有一天出现奇迹,并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这面镜子看见自己的脸,因此不管到哪儿,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带着它。”

白血病患者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个盲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而我……他突然彻悟了,又坦然地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尽管每次化疗他都会感受到死去活来的痛楚,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跑过。

他坚强地忍受痛苦的治疗,终于出现了奇迹,他恢复了健康。从此,他也拥有了人生弥足珍贵的两件宝贝: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屹立不倒的信念。

感悟: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的人,一定要有乐观和坚强的品质,因为乐观和坚强是掌管人生航向的舵手,是把握命运之船的动力桨。

2.三个最优秀的老师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执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

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

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

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

这时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感悟:世上本没有什么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发掘出自身内在的潜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些非天才们只不过是让自己的潜力继续隐藏罢了。

3.移山大法

有一个大师,一直潜心苦练,几十年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

有人虔诚地请教:“大师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练出如此神功呢?”

大师笑道:“练此神功也很简单,只要掌握一点:_,我就过去。”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你无法改变的,或者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

感悟:如果事情无法改变,你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你就自己过去吧!

4.两个书法家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画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米芾的。自然,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

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直到练到了这一步,才觉得心里踏实。

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您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呢?”

后一个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呢?”

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感悟:人要从没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不要泯灭了自己的个性,一味地模仿别人,那样只会迷失自我,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了了。

5.装满石头的篓子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柏拉图,以寻求解脱之道。

柏拉图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并指着一条沙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拾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开始遵照柏拉图所说的去做,柏拉图则快步走到路的另一头。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小路的尽头,柏拉图问他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柏拉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篓子,在人生的路上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拿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就会有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些沉重的负担吗?”

柏拉图反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还是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听后沉默不语。

柏拉图说:“既然都难以割舍,那就不要去想背负的沉重,而去想拥有的欢乐。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还有责任和义务。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另外一个,因为他的篓子可能比你的大多了,也沉重多了。这样一想,你的篓子里不就拥有更多的快乐了吗?”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感悟:人生在世本来拥有很多的幸福和快乐,不要总是把过去的负担背在身上,放在心上。要用乐观的心态,多去想想快乐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心中自然轻松了许多。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2篇

名人高尔基的故事

1.人太多了高尔基旅游时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国边界一个小村庄里,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住了,便去敲农家的门要求住宿。一个老太太在屋里大声问:“你是谁啊?”高尔基说:“阿历克谢·马克希·莫维奇怪。彼什科夫!”“人太多了!”老太太“嘭”地把刚打开的门关上,干脆地拒绝道。

2.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3.高尔基因祸得福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说话算数?”“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3篇

1908年,拉威尔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哥德夫斯基,哥德夫斯基夫妇非常的热情好客,他们友好地邀请拉威尔到家里做客。

这一天,拉威尔来到了哥德夫斯基家里,没想到,拉威尔却被哥德夫斯基的两个孩子缠住了。这两个孩子都是拉威尔的“小音乐迷”,他们对拉威尔是敬仰得五体投地。一见到拉威尔,他们哪肯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一会儿拉着拉威尔弹钢琴,一会儿又要和拉威尔捉迷藏,忙得拉威尔不可开交。好在一起吃过午饭后,两个孩子要去午睡了,这才算平静下来。就是这样,两个孩子还是没能够放过拉威尔,他们知道拉威尔的音乐会讲故事,便缠着拉威尔非要用音乐给他俩讲故事不可。此时,拉威尔的一颗童心被两个孩子唤醒了,他想起了古老的《鹅妈妈》的童话故事,就坐在钢琴前,一口气用钢琴弹奏了5个《鹅妈妈》的故事,两个孩子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带着甜美的微笑睡着了。当然,拉威尔这首著名的钢琴四手联弹《鹅妈妈》也诞生了。

《波莱罗舞曲》

1928年,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邀请拉威尔写一部具有西班牙风格的舞蹈音乐,拉威尔拒绝了她的请求,但答应愿意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的几首钢琴小曲改编成管弦乐曲。

伊达知道以后,托朋友给拉威尔带来口信:“阿尔贝尼兹的钢琴曲已经被人改编过了,你答应给我的舞曲可是要兑现的哟。”拉威尔无奈地笑了笑。这年夏天,他来到了故乡西布尔的一个避暑胜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当中。他坐在钢琴前,渐渐地,儿时妈妈哼唱的西班牙舞曲的旋律在脑海里一闪,一支旋律让拉威尔捕捉到了,他立刻拿起笔,迅速地记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他把一首《波莱罗》弹奏给朋友约旦・莫兰居听,弹毕,莫兰居简直是瞠目结舌:“我的天哪!这是什么音乐啊!”原来,《波莱罗》是一首只有17小节旋律的作品,竟然被拉威尔反复演奏了长达十六七分钟。

芭蕾舞《波莱罗》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西班牙的小酒馆里,中央是一张圆桌,伊达扮成一个西班牙女郎,站在桌上跳舞。随着音乐,她跳得越来越热烈,观众也越来越兴奋,最后,狂热的观众竟把伊达高高地举了起来,“再来一个”的欢呼声像风暴般骤然响起。

《左手钢琴协奏曲》

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琴家。可不幸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失去了右臂。这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啊!

1931年,维特根斯坦来到巴黎,遇上了拉威尔。拉威尔听完他不幸的经历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多么可惜的一位钢琴家啊,竟然是这样永久地离开了舞台。

当时,拉威尔正在酝酿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能不能只用左手演奏钢琴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让家人用绳子将他的右手捆在身上,这样就能专注地只用左手弹钢琴了。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4篇

《弱点》的成功在于故事真实,取材于橄榄球明星迈克尔?奥赫的真实经历,能从一个积极阳光的角度叙述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励志故事。影片讲述了跨种族家庭的温情故事,记录了白人养母的包容与无私、没有血缘的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影片中每一个环节都演绎着人性的伟大,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一、影片简介

影片男主人公迈克尔出生于贫苦混乱的黑人家庭,因母亲吸食_,高中之后父亲被谋杀,迈克尔自幼被迫与父母兄弟分开,辗转于多个寄养家庭中,而这些家庭里的人也都排斥他,当他是累赘,千方百计想抛弃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他感受不到丝毫的家庭温暖和幸福。也正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迈克尔养成了自卑的性格,平时也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保护意识极强。因为养父意外去世,迈克尔无家可归,一天晚上徘徊在黑暗冰冷的街头,正好被善良的陶西一家遇见,他们邀请迈克尔到他们家过夜。后来,在陶西一家的收养和帮助下,迈克尔的橄榄球天赋被挖掘出来,最终被密西西比大学录取,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

陶西一家和周围人给予了迈克尔真诚无私的爱,成就了迈克尔的巨大成功。如果没有与陶西一家在雨夜的偶遇,迈克尔可能像其他孤儿一样,生活惨淡,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更不会有职业上的成功。纵观影片不难发现,片中处处展现了人性美的巨大力量,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即 “自由”“平等”“尊重”。

二、影片《弱点》中人道主义的呈现

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生命及基本生存状况,关注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它尊重个人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1]

(一)以人为本,平等自由

人道主义是重视人类价值的思想,特别强调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重视人类的价值。影片中迈克尔和陶西一家真正有了交集是在一个寒冷的雨夜。安妮开车途中发现迈克尔身着单薄短衫独自一人走在黑暗的雨夜,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她决定邀请迈克尔去她家过夜。“那种表情我见过很多次,她要那样做了”,陶西先生的这句话说明安妮已经不是第一次关心和帮助弱者。在寒冷的雨夜,她的出现像一抹暖阳将孩子黑暗的人生照亮了。

即使是在帮助他人,安妮也特别注意保护别人的尊严和人格。在开车带迈克尔买衣服的路上,迈克尔比较沉默,好像有什么心事。安妮将车停在一边,耐心地询问,试图走进迈克尔的内心,解开他的心结。当迈克尔说他不喜欢被人叫出“胖迈克”时,安妮说:告诉你,以后我就叫你迈克尔。这个小小的事件体现了安妮的平等思想,虽然迈克尔无家可归,虽然迈克尔靠她的仁慈生活,安妮还是非常认真倾听并接受了迈克尔的意见,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出了一点小钱,为他人做了一点小事,就向被帮助的人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其目的无非是宣传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伪慈善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像安妮一样将善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影片中处处体现出对个人的尊重和对平等思想的肯定。虽然安妮是迈克尔的衣食父母,但安妮从没有擅自为他做任何决定。相反,她处处尊重他的意见和想法,就连买一件衣服都尊重迈克尔的选择。在考虑是否收养迈克尔的时候,作为女主人的她并没有独断专行,而是在听取了丈夫和儿女的意见后,才作出决定。因为在她心中,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她希望在不伤害个人利益和情感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决定。安妮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平等自由的思想,同时这样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迈克尔。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在入学的第一次科学课程测试中,迈克尔虽然参加了测试,但是却只留下了一份写了自己名字的白卷,卷子的背面画了一艘小船,船上坐着一个小孩。也许迈克尔认为,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己势单力薄,没有能力学习,感到茫然和无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并没有放弃迈克尔,而是针对迈克尔阅读能力较弱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口头测试。之后,各科老师更是为迈克尔开小灶,按照他的特点为他补课,而他也不负众望,成绩在逐步提高。在教育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这是真正成功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高中橄榄球联赛中崭露头角之后,小肖恩将记录有迈克尔在球场出色表现的光盘寄到美国各大高校。发现这一橄榄球奇才之后,美国各大高校都向迈克尔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入读他们的高校,并承诺提高橄榄球专项奖学金。虽然各大高校的教练都异常热情,甜言蜜语,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迈克尔的文化成绩要全部达到“A”,这对于以前成绩是“C”甚至经常不及格的迈克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面临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陶西一家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想让迈克尔有一个辉煌的未来。他们甚至不愿意让迈克尔就读入学门槛低的专科学校,因为这样迈克尔就失去了进入职业队的机会。为了帮迈克尔提高文化成绩,他们特地请了家教苏老师。在迈克尔不会答题,想放弃的时候,苏老师一直开导和鼓励他,帮助他重拾信心。在苏老师的帮助下,迈克尔的文化成绩达到了各大高校的录取要求,最终他选择了密西西比大学。

(三)跨越种族的亲情

被迈克尔丢在垃圾桶里的那篇作文《白墙》中写道:“我张望四周却都是看到白色,白色的墙、白色的地板以及很多白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白墙”实质是因为肤色差别黑人与白人之间树立着一堵墙,一个无法沟通和难以逾越的障碍。[2]陶西一家用他们无私的爱消除了迈克尔心中的“白墙”,最终让黑人孤儿融入了白人家庭。

影片中处处体现了摒弃种族歧视,跨越种族界限的浓浓亲情。影片中的众多情节都体现了人物之间亲人般的关爱,传导出家庭般的温暖。教练伯特跟裁判说:这个男孩子是我队里的,他就是我的儿子!你敢对他不公,我就跟你不客气!而在送迈克尔去贫民区取衣服的时候,面对着那些街头混混,安妮更是毫不客气,以母亲的姿态和口吻警告他们说:你敢威胁我儿子,你就是威胁我!在了解到迈克尔想拥有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卡片”后,安妮辗转于各个部门,经历重重困难,最终帮迈克尔找到了身份证明,办到了驾驶证。在母亲的影响下,女儿柯林也是聪明善良,善解人意。在学校图书馆,女儿柯林不理会同伴异样的眼光,坚持跟迈克尔在一张桌子上做功课。两人的会心一笑,充满了温馨,消除了白人和黑人间那道无形的屏障。在训练场上,小肖恩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小教练,陪伴和帮助迈克尔完成了枯燥乏味的训练。

影片中最令迈克尔感到温馨的是安妮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场景。迈克尔和小肖恩躺在床上,安妮给孩子们念小牛《费迪南德》的故事。故事中小牛费迪南德喜欢做和别的小牛不一样的事情,喜欢安静地坐在树下,享受花香。也许安妮想告诉迈克尔,他就是故事中的费迪南德,虽然他和周围的人肤色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但他有他自己值得骄傲的风格和特点,所以他不应该感到自卑。简单的睡前故事,对于小肖恩和柯林来说,可能只是一段美好而温馨的童年回忆,但对于从来没有听过睡前故事的迈克尔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也是对自己童年时代遗憾的一种弥补。

在众人的感化下,迈克尔也完全把陶西一家当家人看待。迈克尔在享受陶西一家人给予的家庭温暖时,他也在不断地回报,并且将自己的保护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走在混乱的黑人街区和迈克尔一起买衣服时,安妮不安地询问迈克尔是否会保护自己,迈克尔坚定而温暖地说“我会保护你的”。在获得自己的第一辆车后,迈克尔兴奋地开着车和小肖恩一起出去兜风,却因为过于激动,放松了警惕,出了交通事故。而在撞车的一刹那,迈克尔以伤害自己为代价,救了小肖恩一命。当安妮询问他的伤势时,他焦急地说:“我没有事,快看看SJ。对不起!对不起!”在得知小肖恩没有大碍后,迈克尔仍然双手抱头,懊恼万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想到的是家人的生命安全,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家人。

(四)宗教精神下的人性关怀

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它为美国人提供了道德伦理标准,给予了他们道德情感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观念。[3]在基督教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影片中人物的人性得到了极大地释放。

当学校董事因为成绩太差拒绝迈克尔入学时,教练柯顿指着身后说:“看看这墙上写着什么,基督_!我们要不把他当回事,要不把它漆掉算了。我不是因为体育而承认迈克尔,我接受他,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基督教引导人们宽容、向善、仁慈,基督_相信一切善举皆能取悦上帝。学校能够接受像迈克尔这样的差等生入学,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在基督精神的影响下,都坚信上帝给予人们平等的机会。第一天入学时,迈克尔看到学校校门上的校训――“人类能力有限,上帝无所不能”。从这个校训可以看出上帝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他们坚信上帝能给人类带来力量和福音。这句校训也成了迈克尔以后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成就了他在以后学习和运动生涯中的巨大成功。

影片中,安妮邀请迈克尔和他们一家享用感恩节大餐。就餐前,在小肖恩的指引下,迈克尔的黑手和柯林斯的白手缓缓地拉在一起。此时此刻,在宗教的感召下,没有了种族界限,大家围坐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正如肖恩餐前的祈祷中所提到的,“天父,我们感谢你,保佑了我们一家人, 我们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是如此的幸运”。感恩节之后的圣诞节,陶西一家和迈克尔一起拍了家庭合照,并把照片制作成贺卡寄给亲朋好友,这其实是在法律上认养迈克尔之后,又一次在朋友和亲友中对迈克尔家人身份的广而告之。陶西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_,在基督教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对迈克尔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

三、结语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5篇

有关高尔基的故事

年幼的高尔基和善良的厨师

年幼的高尔基离开了绘图师家,便来到了一艘叫“善良号”的轮船上做洗碗工,可这里的人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善良,他每天要从早上忙到深夜,才能回到冷飕飕的船舱里休息。

轮船上有个厨师叫穆斯雷,他身材魁梧,像只大熊,力气大极了,总爱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像两只大灯泡,谁看了都忍不住要打哆嗦,船上的人都怕他。

有一次,船上的两个帮厨又在谈论下流的话题,穆斯雷厌恶地瞪了他们一眼,把他们吓得不敢再说话了。

一天,他把高尔基带到他的小房间里,高尔基很意外地看到,他竟有满满一大箱子的书。他拿出一本书,对高尔基说:“你读给我听。”

高尔基顺从地接过书,读了起来。当读到不好的内容的时候,穆斯雷竟大嚷起来:“这些傻骆驼,简直是胡说八道!一群无赖!”

然后,他重新拿一本让高尔基读,直到听够了为止。

有时他听得入了迷,呆呆地站在窗前向外望着,目光忧郁地说:“上帝啊,可别让善良的人遭到这样的命运!”

这让高尔基觉得穆斯雷是个挺善良的人,于是,高尔基壮着胆子问:“你为什么不像那些凶恶的人一样杀人抢劫呢?”

“噢,你是说我凶恶吗?”

“你看上去是挺凶恶的,可你是个好心肠的人。”

“我只能对你一个人好。”穆斯雷眯起眼睛,看着高尔基,接着说,“你记住,千万不能让别人看出你善良,不然,他们会欺侮你。”

高尔基微微摇摇头,表示有些听不懂他的话。

他又说:“小东西,等你长大了,会明白的。如果我有钱,我就送你去读书,书可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你变得聪明、有智慧。”

“书真的那么神奇吗?”

“当然了。”

有一天,穆斯雷从船长太太那里借来一本书,是果戈理的《塔拉斯·布尔巴》,让高尔基读。当读到安德烈背叛时,他高声大骂起来;当读到塔拉斯为了维护正义而打死自己的儿子时,他感动得用双手捂住脸,哭泣起来;当读到奥斯塔临死前大声喊着“爸爸,爸爸”时,他哭得更厉害了,一把抢过书,仔细地看了又看,眼泪扑簌簌地掉在书上。他连声说:“小鬼头,这是一本好书,要多读这样的书。”

就这样,高尔基渐渐地对书产生了兴趣。他说:“是穆斯雷培养了我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高尔基与列宁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俄国“革命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政治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十月革命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_,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_人气味,却有浓厚的_性质。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枪的人》(1938年)。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政府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革命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革命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革命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俄国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高尔基”。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政治声明可以看到,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革命。他的危害极大……”。但也许是高尔基的呼吁起了效果,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革命法庭通过的死刑判决,却没有执行死刑。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6篇

【关键词】交通安全;灰色马尔可夫;安全预测;模型

1灰色马尔可夫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是部分信息不充分、不完全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即在部分已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完成对系统行为的控制以及优化。马尔可夫预测理论则相对适用于数据序列随机波动性较大的问题,考虑道路交通事故预测其呈现非平稳随机变化过程,因而可以利用马尔可夫理论进行事故的预测,且可以将灰色系统理论以及马尔可夫理论相结合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可靠性:灰色系统理论可对道路交通安全时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而马尔可夫理论则可用于转移概率的确定。马尔可夫理论对于随机的动态系统的评估依据是系统状态间的转移矩阵,通过转移概率反映的状态间的转换规律来对系统发展进行评估预测。

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理论将系统将来所处的状态归根于系统现在所处状态:假设对于随机过程M(t),过程中t0时刻状态已知,则系统后续过程的状态均只与t0时刻状态有关,因此马尔可夫理论具有较强的无后效性。

马尔可夫理论中,状态转移概率指的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从某一状态至另一状态转变的可能性。若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n个可能状态,记作M1、M2、M3、…、Mn,则系统状态转移概率即指系统从任一状态Mi出发转移至下一状态Mj的概率,记作Pij,若经k步转移至Mj,则其转移概率可记作Pij(k),此时与初始时刻无关,对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通常采用频率近似概率的思想进行。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结合了灰色理论以及马尔可夫理论的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能够提升对于过程分析的预测精度。其模型预测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模型的基本思想:首先基于GM(1, 1)模型算得原始序列M合值及残差(相对值),然后对于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状态划分,计算状态转移概率,得到残差相对值序列中分别对应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图1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流程图

2道路交通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GM(1, 1)模型

考虑到交通事故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不确定性,因此交通事故各项数据也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可采用累加或累减的统计方法进行初始数据的处理,寻找其数据内部规律。假设t序列的交通数据原始序列为x(0),则{x(0)(k)}=

{x(0)(1)、x(0)(2)、…x(0)(n)},对于原始数据序列进行累加统计处理,可得到如下数据序列:

然后在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建模计算:首先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中系数a、b依据最小二乘法确定。对于上述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可获得相应系数,对其还原处理,得到:

文章对于近10年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10万人口死亡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在获取原始数据序列的基础上,通过最小二乘算法计算道路交通事故GM(1, 1)模型中的a及b,算得a=,b=,将数据分别代入上式,计算得:

状态划分

状态划分需依据实际系统进行数据序列的合理划分,传统分析方法如均值―均方差分级法等对于数据序列的数据量要求较大,目前应用的方法包括样本均方差法以及聚类分析法,这两种方法较符合统计建模特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分析数据较少的情况可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对其类间评价分析可利用欧式平方距离的方式,相较于传统分析方法更为可靠、高效。

根据本实例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近10年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10万人口死亡率,采用层次聚类法进行状态划分,划分依据为实际量与拟合量的相对百分比值,得到的划分结果如下表(见表1)所示:

表1 道路交通事故10万人口死亡率状态划分表

状态编号 M1 M2 M3

实际量与拟合量的相对百分比值 ― ― ―

状态转移概率计算

在状态划分的基础上,计算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道路交通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

依据所得状态转移矩阵,即可进行道路交通事故的预测,同样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例,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检测。依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所致死亡人数的逐年统计表,对于未来几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进行预测,首先需依据状态划分确定待预测的时间处于何种状态,并依据状态转移概率的确定方法,对于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进行分析研究,在确定好转移时长的基础上,可预测特定时间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通过对比发现,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于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的精度以及可靠性均优于GM模型。

3结论与展望

灰色模型以及马尔可夫模型均有其各自的特点,实际应用过程中均有其局限性。本文在对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预测过程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使得优化后的分析数学模型更符合客观实际,并且实际预测应用中也发现,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应用可体现预测对象的实际波动特性;

道路交通事故为白色信息与黑色信息的统一体,考虑其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可应用灰色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但此类分析方式仅适用于简单、短期系统预测,而对于长期的事故预测需考虑事故的波动因素,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建模分析方式,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于事故的预测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7篇

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

从此,10岁的高尔基走向了社会,自谋生计、历尽艰辛。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但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不过是—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只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于是,他又奔波于伏尔加河两岸,备受沙皇统治下人间地狱的煎熬。他彷徨,苦闷,1887年,他多么想以自杀了结这苦难的—生;然而,—种顽强生存的信念终于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从那时起,高尔基觉得,要生活下去,总要有个奋斗目标。他怀着“想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较长时期的艰苦生活。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穷苦人民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反抗力量。耳闻目睹的丰富见闻及所获得的广博知识,不断地充实着他的心灵,使他愈来愈坚强起来。高尔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高尔基对这—段经历曾这样说:“对生活的庸俗和残酷的恐惧,我是深深体验过的;我曾经弄到想自杀的地步。后来,在许多年当中,只要—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我就感到—种奇耻并藐视自己。”

若干年后的—天,高尔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讲起自己的流离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吗?”卡留日乃建议他说。“我没有把握。”高尔基脸上露出踌躇的神色。

告别卡留日乃后,高尔基就下定决心写诗了,他读过—些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诗。当他动笔时,就抄了其中的—些诗句。他瞒着别人暗暗地写了—本,诚惶诚恐地将它送给作家柯洛连科过目。柯洛连科读了,皱起眉头对他说:“你的诗太难懂了。用你自己的话写点你自己看到的东西再给我看看吧。”高尔基接受了他的意见,忍痛把诗稿投进了火炉里,开始创作小说。1892年9月12日,他在地方报纸《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个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成功,但高尔基从此树立起了信心。这年秋天,他白天替人抄写,晚上自己写作和学习。在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高尔基说:“我不断地、拼命地学习,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开始真正地迷上了文学……我已经开始考虑,在我的生活中,除了文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可干了。”从此高尔基追求着越来越高的目标,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

没有目标。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标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在某种程度上,—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能 力就发展得越快,可以预期的成就就越大。

高尔基励志故事200字 第18篇

玛丽娜?卡尔被誉为“当代爱尔兰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女性作家”1。她的戏剧不仅在爱尔兰岛内引起轰动,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均受到好评。《梅》是卡尔的早期成名作,演出之后在爱尔兰剧坛激起了热烈反响,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也为她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本论文试图从主题特征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对该剧进行简要探析。

二、主题特征

毫无疑问,梅的婚姻与爱情是剧本《梅》的中心主题。戏剧开始,离家五年的丈夫罗伯特又回到了家,让苦苦等候的梅欣喜不已,以为找到了最终的幸福。但祖母认为罗伯特还会想以前那样辜负梅,因为“我们不能停止重复,虽然演奏方式不一样,但曲调是一样的”。不久后,罗伯特故态重生。在家时,他常常保持沉默或者沉浸在提琴演奏中,内心回避与梅和和她的家人_,不久后还与当地的一个女人有染。罗伯特的这种行为不仅让家人为梅抱不平,劝说梅离开罗伯特,而且镇上的人也为罗伯特的行为不耻。几次冲突过后,罗伯特又彻底恢复了冷漠,以沉默和缺席应对梅。戏剧的最后一个场景是,梅午夜一个人坐在窗边,等候着丈夫,生活仿佛又回归到无尽等待的轨道中。梅最后以自杀结束了无望的等待。

单从情节上看,戏剧讲的就是对迷恋不忠丈夫的妻子的悲情故事,这样肥皂剧式的解读大大低估了该剧的艺术魅力。《梅》虽设定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但是却因为另外一条平行线索的互文作用,让该剧超越了简单的爱情故事。米莉在第一幕末尾讲了一个关于奥尔湖的传说。米莉在讲述时候说道,“从小我就知道这个传说,梅和罗伯特也是。但我们不受影响,依然像梦游者一样盲目地顺着悬崖移步,周围的神和人都呼唤我们改变路线,我们置若罔闻,依然继续行走。”米莉的话似乎暗示了神话的预言作用,如果梅从科伊尔特的悲剧中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或者明白罗伯特注定会间歇性地抛弃自己,故而离开他,或许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梅悲剧命运引人思考。或许罗伯特是酿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梅自己,是她固执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梅的一个悲剧性格就是不轻易妥协,用剧中罗伯特的话来说,她看待问题“绝对化”,判断事情时非黑即白。在罗伯特再次将梅的幻想打碎之后,她最终明白了罗伯特永远都成为不了完美的爱人,而她又不愿意委屈自己忍受罗伯特的背叛,于是她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剧中有一场景,梅三姐妹回忆起了小时候憧憬着白马王子的日子。“身在泥淖,心比天高”,对不可企及的爱情无尽的追求和幻想,成为活着全部意义所在,这不光体现在梅身上,还包括她的妹妹、母亲、祖母、甚至女儿,仿佛已经成为家庭的遗传,一代又一代永不止休,谁也逃不出命运的诅咒。故而要追溯导致梅悲剧性格的原因,应该归咎于以祖母弗兰克兰为首的女性家庭影响。

父母过分关注爱情,却往往忽视后代,对子女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这也是本剧的一大切入点,用一位评论家的话来说,这种孩子是“wronged child”。米莉是剧中最典型的人物。梅把所有幸福都到罗伯特身上,没有多余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米莉本应受到大人的保护免受伤害,但在剧中米莉反而时常扮演着大人的角色。传统故事中成长模式应该是,孩子经过各种艰难困苦,摆脱父母束缚,成功克服分离的伤痛,并在新环境中找到一席之地,最终成为独立的成年人。在这部剧中,孩子被父母伤害至深,他们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和成长,找不到圆满的结局。朱莉阿姨对梅说,自己活到七十岁,却还没有走出童年。米莉在独白中说道,梅和罗伯特的孩子都不强大,他们蹒跚世界边缘,奥尔湖的梦魇挥之不去,往日情景历历在目。

三、艺术价值

从这部剧开始,卡尔摆脱早期荒诞剧的外壳,开始探索自己的戏剧风格,许多风格化的东西都开始在这部剧中初见雏形。比如在《梅》最开始的剧本中,老祖母使用的非正式方言,与故事讲述者米莉的正式语言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为出发点,卡尔在接下来的几部剧中将方言发挥到极致。剧中的奥尔湖传说与戏剧故事存在某种似有若无的关系,而在后面的戏剧中人物与自然地域的联系息息相关,与人物相关联的地域成为人物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说作为故事的平行线索,逐渐发展为以古希腊戏剧为蓝本进行重新书写等。

在《梅》这部戏剧中,卡尔展现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剧本设定,整个戏剧是由米莉向观众讲述的,她一直留在舞台边上,向观众娓娓道来发生在多年前的故事,舞台上演绎的正是她讲述的内容,而且米莉也会不时参与到舞台表演中,成为故事中的人物。这种叙述方式或许借鉴了布莱恩?弗里埃尔的《异_之舞》,毕竟米莉与弗里埃尔剧中的麦克在讲述方式上有众多相似之处,而且两部剧仅有四年之隔。但是弗里埃尔的剧本描写的是一群女性,作为男性作家的弗里埃尔选择了小男孩作为叙述视角,让众多评论人士认为是本剧的一大遗憾。卡尔的剧中选取的女性视角无疑弥补了这一遗憾,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方式。而且,卡尔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戏剧理念,实现了彻底的转变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