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人物故事概括20字(汇总5篇)

_宁人物故事概括20字 第1篇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_宁还利用个人影响力积极为祖国引进人才。

2002年,力学和数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林家翘回国定居,任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4年,世界顶级计算机科学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得者姚期智辞掉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到清华大学任教,2016年加入中国国籍。

_宁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_宁人物故事概括20字 第2篇

1980年,在石溪分校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进修,次年设立CEEC奖金,资助赴美访问学者。

1983年,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累计募资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了数百个研究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

_宁还发起或建议设立了中科大少年班、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利用个人声誉募资巨额科研资金。

有人说,“_宁为中国至少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

_宁人物故事概括20字 第3篇

_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_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_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_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_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_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_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_宁在_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_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_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_宁人物故事概括20字 第4篇

1971年,以美籍华人身份访问中国,成为美籍学者访问中国第一人,让美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1977年,_宁等人创办“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改善,在《纽约时报》奉劝卡特“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邓爷爷访问美国,_宁作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致辞。

_宁人物故事概括20字 第5篇

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_宁博士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过一件事:

“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我初中一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止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在他的自传中又写道:他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中。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国际的肯定。但是,说来奇怪的是,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_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怀疑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类似_宁先生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文言文传递的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经验所蕴含的潜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学创新过程中,联想只能与已有知识发生关联。能够在科学创新中发挥借鉴作用的知识,则进一步说明经典的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