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关的故事(实用10篇)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1篇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的相同。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等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10岁男孩的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男孩作出决定的一瞬间,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抬起了胳膊——刚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2篇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

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这个年头,人们很少感动了,对什么都不再感动了。即使他们还会感动,也只是感动于只有他们才会感动的对象。

其实,这个世界是有些共同的东西的。

看了这几则故事丝毫不为所动的人,没有一点反思的人,他们的情感世界一定暂时缺少了一点很重要的东西,或者永远失去了一些最宝贵的东西!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3篇

我准备睡觉是夜里11点,窗外下着小雪。我缩进被子中,拿起闹钟,却发现闹钟没电了,我忘记买电池了。天好冷,我不想再起来。就给家里的母亲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_妈,我的闹钟没有电了,明早还要到公司开会呢,你到六点时打个电话叫我起床吧。_

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有些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_好,快睡吧,乖。_

电话响时我在做着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呼呼的。妈妈在那头说:_女儿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_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_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_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_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_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开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_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_

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_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_

我突然就哭了--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_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_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4篇

【关键词】孝道 感恩 德育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核心人物,在家过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真是吃饭怕噎着,过马路怕碰着,夏天怕晒着,冬天怕冻着,连背个书包都怕累着,而改由家长拎着。在这种“玻璃壳”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再加上受西方文化影响,“孝”观念变得十分淡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2007年广州16岁少年向母亲要上网费未果而拿菜刀砍杀双亲;2008年江苏一名16岁少年因在网吧玩游戏很晚回家,遭到母亲殴打,于是拿水果刀疯狂地将母亲捅死,然后自己跳楼身亡……这一幕幕惨剧不正有力地说明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吗?

据我总结,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总共353课,涉及的孝道、感恩内容仅仅有8课,占总课数的。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课《看电视》、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第8课《月亮的心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课《妈妈的账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由此可见,学校“孝心”教育的缺位,造成学生“孝心”的缺失,更造成学生“孝行”的缺失,整个社会缺少“孝”的传承。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促使学生“识孝”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先让学生了解“孝”,体会“孝”。 “孝”字产生于“道(导)之以德,齐(治理)之以礼”的西周时代,是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上面像一位长发曲背扶杖的老人,下面像一个年幼的大头儿,隶书变为“孝”。用幼儿搀扶老人之形,表达孝敬父母之意。《辞海》注释:“善事父母曰孝”, “善待祖先曰孝”。

以校园建设为依托,融入孝道文化。1.校训“孝行 尚学 健康 和谐” ,制作大字粘贴于教学综合楼。2.在楼梯、过道等悬挂中外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剪纸等。3.在学校橱窗长期进行“古今孝子”事迹图片展,并不断更新。校会班会传“孝经”,课里课外讲“孝行”,大庭广众树“孝星”。

二、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孝道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要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孝道、感恩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为学生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教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让学生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份牵挂,使学生知道孩子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除了挖掘文本蕴含的“孝敬父母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主题外,我设计了三个拓展环节,环节一:了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故事;环节二:读《二十四孝》,了解“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环节三:了解《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里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让学生时刻铭记“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常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三、 以阅读经典为途径,积淀孝道故事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课等,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孝道、感恩小故事、格言、诗词等拿出来交流,或口头演讲,或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孝道、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四、以课外活动为平台,践行孝道感恩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5篇

[关键词] 多重视角 叙述者 圆形人物

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公民凯恩》至今仍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公民凯恩》一直给后来者提供着丰富的灵感和有益的启示。“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分野主要是在形式层次上,这包括叙事结构、表现技巧和表达方式三个主要元素。”[1]影片中到处都有创造灵感闪现,在每一个层面――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视听语言的华彩上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来的表现手法。本文拟从影片叙事视角的选择方面对这部大师的不朽之作进行分析,“大师的标志就是能够从中只挑选出几个瞬间,却借此给我们展示其一生。”[2]探讨影片如何运用不同寻常的叙事手法在二个小时的时间里向观众展示主人公耐人寻味的一生,呈现“说不尽的凯恩”的经典形象。

一部影片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它所表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更来自它为此所采取的表述形式和叙事方式。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同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叙述的是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公民凯恩》采取了超常规的多重视角设置和具有弹性的不同视角转换的叙事策略,用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凯恩的一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塑造了充满争议的公众人物凯恩。影片以报业巨头凯恩在临死前吐出的“玫瑰花蕾”一词为契机,记者汤普森逐一采访了凯恩身边“所有爱过他的人和恨过他的人”,作为影片的纵向结构推动情节在现在时态中发展;而一部有关凯恩的纪录片和五个被采访者的闪回则构成了影片的横向结构。多重叙述人的布局“常能使本文叙述具有一种‘虚虚实实’的张力,一种发散的不确定的叙述指向,从而造成本文意义理解上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3]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下,使习惯全知视角和单线封闭叙事结构的观众不得不跟随影片营造的“有意味的形式”探寻凯恩人性中的矛盾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影片中的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相互对应映照,在颇具弹性的视角转换_同建构了凯恩丰厚、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形象。

影片以凯恩的去世开场,随后出现的纪录片以客观视角提供了凯恩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包括他兴建宫殿、他的政治生涯、他在出版业的成就、他的身世和两段婚姻、孤独凄凉的晚年生活等,信息含量非常丰富,其内容都与后面五次闪回段落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中还特别强调凯恩在公众眼中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矛盾形象:有人说他是_,有人说他是_主义者,而他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美国人”。作为异叙述者的纪录片为凯恩形象奠定了基调:凯恩是一个性格矛盾、充满争议的人;并提出了诸多悬念:这个留下“玫瑰花蕾”孤独而终的报业大亨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人生轨迹?

纪录片之后,观众跟随记者汤普森共同开始破解“玫瑰花蕾”之谜,采访了五位凯恩生前最亲密的人。在采访凯恩第二任妻子未果的情况下,汤普森查阅了银行家_先生的回忆录手稿。在这段_的闪回中,小凯恩举起了手中玩耍的雪橇砸向监护人_,但仍旧无法挽回从妈妈身边被带走的命运。长大后获得财产继承权的凯恩创办了《问事报》,声言为穷人声张正义,在报纸上猛烈攻击_;同时,把_的大部分股权据为己有。在_眼中,凯恩是一个走运的流氓。

构成同叙述者的五位被采访者作为凯恩人生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它的叙述不仅拉开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造成了一定的空白,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和层次感。”[4]不同人物对凯恩带有主观色彩的回忆碎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凯恩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带给观众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故事叙述更有弹性,人物塑造也随着讲述人主观视点的变迁变得立体生动。

通观整部影片就是由一部纪录片和五段闪回来完成凯恩性格建构的,通过在异叙述者的客观视点和五位同叙述者的主观视点之间的转换,共同呈现出凯恩立体、丰厚、复杂的“圆形人物”形象。在影片中的六个叙事段落里,被采访者分别提供了凯恩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从不同侧面提供了有关凯恩的信息:_了解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早期,伯恩斯坦了解他的事业,里兰了解他的私人生活和性格的逐渐演变,苏珊了解他的中年,雷恩了解他的晚年。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凯恩,仍旧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模糊形象:他是一个流氓、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没有信念的人、一个自私冷酷的人、一个孤独的人。每个人对凯恩的评价都是片面的,在不同人的眼中凯恩的形象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矛盾;但每个人的说法都有根据,每个人都触及了凯恩的一个侧面。五段闪回之间虽存在重复交叉,却具有极强的叙事逻辑,只有把这些不同人物的回忆碎片拼凑起来,凯恩形象才能完整立体地呈现。在影片超常规的多重视角设置和具有弹性的不同视角转换的叙事策略下,观众不但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凯恩,更从中触摸到他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为一个自私冷酷,最后孤独而终的生命发展轨迹。

直到记者采访结束,仍然没有找到凯恩临终时所说的“玫瑰花蕾”的真实含义。但是影片非常巧妙运用全知视角,使观众看到了记者没有求索到的答案:在影片的结尾,凯恩童年时的雪橇被当作杂物扔在火里焚烧,火焰舔去了雪橇上的灰尘,露出了“玫瑰花蕾”的字样。原来,“玫瑰花蕾”来自于这个曾被小凯恩用来攻击_的玩具。这个童年的玩具在他被迫离开母亲的那天被雪掩埋,暗示了凯恩一生的悲剧之源,是凯恩人格形成的重要依据。凯恩的一生都在追求,同时也在失去:为了财富失去了母亲的爱,为了办报失去了第一任妻子的爱,为了权力失去了朋友的友谊,为了欲望失去了第二任妻子苏珊……母爱、婚姻、友情、爱情纷纷离开了凯恩。“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之下作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本性。”[5] “玫瑰花蕾”正是象征着凯恩失落的爱,也是人生意义所在。凯恩这个“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的人”,在孤独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1]奥逊•威尔斯.周传基等译.审判――奥逊•威尔斯电影剧本选集•序.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6.

[2]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7.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91.

[4]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4.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18.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6篇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7篇

关键词:创设情景;教育;大学生;感恩行动

中华民族虽然没有法定的感恩节日,但感恩的传统却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如我国有重阳敬老节、清明扫墓祭祖节等传统节日;还有妇孺皆知的“感恩戴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警世格言;充满感恩之心的古诗《游子吟》也是最好的佐证;民间更有催人泪下的争相捐肾救母、千里寻医救父的感人故事。

然而,现实生活中忘恩负义、见利忘恩甚至恩将仇报的例子不少。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对朋友、对家人痛下杀手,有的实施善举反被一口咬定就是肇事者,有的惠及恩泽后心里平静如初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南京某高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82%的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且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书信交流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中心,溺爱与太多的给予让他们养成了自私、只懂索取而不愿奉献的习惯;中学时代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全力以赴于文化素质的提高,却忽略了独立精神、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了大学重视专业学习、能力训练、寻求就业门路,而对感恩、包容、善良等基本的人文情感教育点到为止;价值观多元化及不良社会风气也让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迷失了方向,对父母无休止的提条件、发脾气,考试挂了科抱怨学校不行、老师变态,而对父母、对学校、对他人应该怎么做、做了些什么却很少或从未认真思考过。

感恩是一种素质,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种责任。心存感恩,生活中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心存感恩,心灵上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心存感激,社会上少一些冷漠和残忍。感恩缺失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它将让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让我们的社会失去起码的良心。弘扬感恩的优秀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大学生形成感恩态度、养成感恩习惯、付诸感恩行动,勇于担当责任,经常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细节入手,用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让感恩之心、感谢之言变为具体行动,以免空留遗憾。如,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感恩教育要有针对性地持续进行、反复强化,为学生带着感恩的心去学习注入不竭的动力。下面略举几例以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一、生活展现情景

把学生带入社会,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学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等剪辑视频,让他们从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暗示,发挥榜样作用――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勇于面对挫折、学会意志坚强、学会珍惜大学生活。

二、角色进入情景

由学生自己进入、体会角色,对角色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主题活动由主持人承接转入: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感恩之心,还要有付诸感恩之行。随机抽取几位家长的电话来连线,然后相应的同学通过电话问候爸爸、妈妈,并说“爸爸、妈妈辛苦了!”“爸爸、妈妈我爱你!”继而隆重邀请现场的家长讲话,听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语重心长的期待后,很多学生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甚至发出低沉的抽泣声。

三、语言描述情景

创设前面两种情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景教育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教师伴以语言描绘伴随情景,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恩教育活动结束前由教师做总结发言,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认真准备、精心排练;鼓励学生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挖掘,强调感恩不能仅仅体现在班会上、停留在口头上,甚至装在心里边,而是要践行到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这样我们的学习更有劲、工作更热爱、生活更愉快。为了更好地升华感恩主题,让学生意识到感恩主题班会是短暂的,但我们的感恩行动是永恒的。要求学生放假回家要拥抱父母,并且每个学生都要把相应的照片带到学校来让教师看看;每天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做善事、好事;记下感恩的故事、感恩的人,时时知恩图报;反思过失,尊重他人;给父母、老师一个好心情。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8篇

现在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对父母师长以及朋友的关爱已经习惯于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举行这次活动正是为让广大中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回报,懂得表达。

二、活动的组织

初一级部

三、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1、了解“感恩”(第3周)

(1)以“感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制作一张小报,主要内容为介绍“二十四孝”和“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3)通过年级博客进行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2、体验“感恩”(第4—6周)

(1)集中观看励志演讲《让生命充满爱》。(中国校园演讲大师邹越)

(2)各班开设一节“感恩”主题的主题班会。

(3)收集身边的“感恩”人物和故事,举行一次演讲会。

3、表达“感恩”(第7—10周)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给父母(或亲人)写一封感恩信活动;

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我为家里做几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衣、做饭等,以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估算将来读高中、上大学的成本。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

(2)感谢老师教育之恩

开展以“四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举行小型故事会:《我和我的老师》

(3)感谢学校培育之恩

开展“我为学校塑形象”活动,规范日常行为,注重文明礼仪,不做影响学校形象的事。

组织学生清理校园卫生死角,增强主人翁意识。

开展“我为学校写一句感恩的话”活动。每名学生写一句感恩学校或老师的话。

四,活动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认真阅读方案的内容,认真组织,追求实效。

2、表达感恩的活动由各班根据情况各选择1-2项完成,也可融合到主题班会中。要求有活动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及时上传到级部博客或者发送到级部信箱中。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9篇

当一位平凡的小男孩用尽全身的力气保护这个国家免於造成水患之际,他将不再平凡,而成了一位精神的勇士。

一位被拒绝无数次的彼得,不断的努力,不怕失败的一再尝试,直到上司赏识他的毅力,让他成为一位顶尖的超级巨星。

在罗利还是一位不起眼的英国男孩,有一天看到了英国女王,二话不说把红氅大衣披在泥拧地好让女王通过时。

心得感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位伟大的生命勇士,我们活出的生命可以照亮我们的四周围,我们活出的行动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我们要活出正确并具有意义的生命,成为一位有生命价值的人。这些行动、想法……都源自於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颗心。

由此可知我们心思的影响是何其的大,因此我要保守我的心思正确胜过保守一切,我就像一块小拼图,而大拼图是这个世界,大拼图是由许多的「我」组成的;每个拼图都有各自的位置。我要把我的拼图摆在正确的位置,成为一块大拼图的一小部份。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由我的内心主导,「心思决定一切」。

我的疑问 这本优良丛书是否该让每位学生都看过呢?

感恩相关的故事 第10篇

我认为,这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都有关系。在家里,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管自己多苦多累,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

学校10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

大部分学校更关注学生优秀率和升学率,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育教学的范畴。由于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孩子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从无暇顾及变为无心顾及。同时,学校德育往往拿1些旧、大、空的人物给孩子作形式上的榜样,而不会拿身边的生活小事让学生去体验感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难以学会替他人着想。

其实,教会孩子懂得感恩并非1件很难的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将感恩融入日常教学中。我在平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引导学生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从而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亲身体会感恩之情,引导孩子自发地参与感恩行动。可以开展故事会,选用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请学生讨论。开展以“手足情”、“牵手”为主题的作文、演讲或书画比赛,以及为班级做1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促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