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长征小故事(推荐8篇)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1篇

指着脚踝上呈蝴蝶形的伤疤,老红军向轩讲述着他7岁参加红军、9岁跟着舅舅贺龙走长征的传奇经历。

193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由于叛徒出卖,在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休整的赤卫队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名震湘鄂西的赤卫队女队长贺英在战斗中牺牲。牺牲前,她将自己的手S枪、三块银元和一个金戒指交给身边年仅7岁的侄儿向轩,对他说:“快走,找红军,找大舅去!”

向轩的大舅是贺龙。此时,贺龙已回到湘鄂边一带打游击。洞长湾一战,赤卫队伤亡惨重,一夜之间贺龙又失去了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姑,贺戊姑的女儿及两个孩子也被敌人抓去。当脚踝上带着枪伤的向轩见到贺龙时,贺龙心疼地抱起哭得泪人般的向轩。向轩的母亲贺满姑被反动派杀害时,向轩还不满两岁。此后,向轩跟着他的大姨贺英一起生活。贺英教他认字、骑马、打枪。枪林弹雨中成长的向轩格外坚强。贺龙抚摸着他的头,将贺英留下的手S枪送给他,并发给他一套军装。就这样,向轩成了红3军军部通信连的`小战士。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长征后,向轩被分配在_分会当通信员。当时,_分会有十几个与他差不多大的红小鬼。对这十几个红小鬼,部队没有安排具体任务。而向轩却每天准时到贺龙那里报到。这主要是因为向轩很喜欢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妹贺捷生。他每天围着舅妈蹇先任,跑前跑后,帮着背、帮着抱,而蹇先任也给予他很多的照顾。有什么好吃的,哪怕是野菜,蹇先任也要给向轩留着。长征中,贺龙为了不让向轩挨冻受冷,到了条件稍好的地方,就让向轩同自己一起睡。可向轩有尿床的毛病,时间长了,警卫员嫌麻烦,就不想让向轩同首长睡一张床,但被贺龙劝止了。一天早晨,向轩从外面回来,看见贺龙正在洗床单,冻得两手通红。此情此景使向轩羞愧无比,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睡在舅舅的床上了。

尽管向轩很懂事,可毕竟还是个孩子。一路上他没少挨贺龙的批评。部队渡过金沙江,来到云南,正是冰河解凌,惊蛰萌动时。一路行军,人困马乏,刚到了一个小镇,部队就开始忙着打土豪、筹粮食。上级规定,这些活动不许向轩他们这些小家伙参加。因为打土豪有规矩,一切缴获要归到供给部,然后再统筹。但这次向轩跟在队伍里凑热闹,谁也没太在意。一个地主家腌了一缸咸蛋,白里泛青,煞是喜人,向轩看到后,不顾规定,顺手揣了五六个,盘算着去蹇先任那里看妹妹。这事被贺龙知道了。贺龙把他叫来,黑着脸问他为什么要私拿咸蛋?他自认为不是什么大错,嘟囔着承认了,并按贺龙的要求将咸蛋交给了供给部,但心里并不服气,很感委屈地在河边溜达。这时,他看见河边的树上拴着一匹枣红色小马,很矮。他上去拍拍马屁股,这匹马既不踢人也不跳,很温驯。这下,他又高兴了。他觉得小人配小马,正好。于是,一切烦恼统统抛到了脑后,跃上马背。第二天行军,他洋洋得意地把马骑到贺龙前面。贺龙问:“你的马是从哪里来的?”向轩不以为然地说:“河边牵的。”话音未落,贺龙大吼道:“不遵守群众纪律,有什么资格当红军!”

贺龙因他违反“群众纪律”的事,差点开除了他,这事让他铭记“群众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在向轩看来,舅舅贺龙既讲原则,又讲感情。

长征越走越艰苦。向轩脚下打满血泡,膝关节像没上油的机械,磨得生疼,肿得老高。贺龙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搞来了几头骡子,让十几个红小鬼轮流骑。向轩和辛先柱、张二合骑一头。因为向轩年龄最小,所以很得其他同志关照。

每每忆起长征岁月,向轩心中总是波澜起伏,在与舅舅朝夕相处的一年中,他学到了、也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使他受益终生。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2篇

[关键词]迪斯尼动画;配角形象;题材;幽默

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在一般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往往凸显出主角的性格特征,而弱化配角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然而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则把配角的塑造与主角形象实现了对等,通过配角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使主人公获得勇气和成长。如果说主角是动画电影中的主餐,那么配角就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甜品,饱满配角形象的塑造极大地提升了餐点的质量。迪斯尼动画电影创作中采用这种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性和童趣性的特征,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对不同题材电影的审美期待,并从中收获了感动和心灵启发。

一、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配角

一般来说,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主角和次角,其中主角就是整个动画故事的核心人物,剧情的发展都紧紧的围绕着主角进行,而主角也可以细化为正面主角和反面主角。在电影创作中往往把正面和正义的角色成为“主角”,而次要主角的存在则是为了凸显出正面主角的形象特征,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很容易就接受正面角色的形象塑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故事的冲突性,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在动画电影中所论述的衬托主角的人物角色称为“配角”,在动画电影的故事叙述中,主要角色确实担负起引领剧情发展的任务,主角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变化都直接决定了影片的叙事方向,正是因为主角具有正义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而作为衬托主角形象作用的配角也在动画电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动画电影中的配角是塑造主角生活场景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还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在很多时候都能为动画影片增强娱乐性和喜剧性的效果。所以在一般的动画电影中,主角都是着重要凸显的形象,配角的形象特征可以稍微的弱化,而在迪斯尼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主次角色的构建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模式。迪斯尼动画电影在角色的塑造中主要强调了配角的作用,把配角的构建与主角相对等,例如众所周知的动画电影中的木龙须、小矮人等,它们虽然是影片中的配角,但它们的形象与主角一样深入人心,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甚至在迪斯尼创作的动画续集中,往往会把第一部的配角转化为系列电影的主角,例如《小美人2》《花木兰 2》等。总之,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对配角形象的塑造改变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配角”构建为动画电影中的关键人物形象。

二、爱情题材与“七个小矮人”式的幽默和戏谑

自从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诞生后,迪斯尼在动画创作中就着重强调自然、流畅的美术设计,把重点聚焦在故事的童趣性。迪斯尼打造了众多形象怪异且突出的配角,尤其是在爱情题材的动画电影中,为影片增强了浪漫性和娱乐性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表达了充满和谐和温暖的家庭观。例如在动画电影《米老鼠》中就彰显出浓郁的喜剧性效果,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影像化语言。迪斯尼创作的爱情题材电影以《白雪公主》最为突出,影片中塑造的配角为爱情题材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温情。

迪斯尼动画电影《白雪公主》的创作主要收集自德国民间的故事,被收集在《格林童话》中,1937年把这个民间故事搬上了银幕舞台,自从这部影片诞生后,也标志着长片动画电影开始进入正轨。不难发现,在这部影片中刻画的“七个小矮人”形象是为了衬托主角白雪公主而存在的,影片中配角形象的成功塑造也为迪斯尼的配角叙述开启了先河,自此以后,配角也备受迪斯尼动画电影的主要人物,力求把每一个动画形象都呈现出立体而又饱满的性格特征,赋予它们人性化的特征。因此,纵观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中的配角形象,七个小矮人总是在主角需要的情况下出现,帮助她克服重重困难,使观众为白雪公主担忧的同时也为小矮人的勇敢、机灵而感动。然而,在原著中描写的七个小矮人形象并不是关键的角色,甚至在原著文本中很难看到它们的个性特征,似乎它们在影片中的出现仅仅为白雪公主提供一个安居之所。而当文本故事以影像化的语言出现在银幕中的时候,小矮人都各具自身的鲜明特征,例如身着红衣佩戴眼镜的是万事通,身材肥胖的是开心果,鼻子巨大的是喷嚏精等,七个小矮人拥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同时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鲜明的特征能让观众清楚地辨别每一个角色形象。而在原著中惟一描写了七个小矮人的场景是救白雪公主的时候,这与电影的改编形成了巨大的出入,几乎在整部影片中,七个小矮人的出场时间几乎占有一半,甚至迪斯尼还把原著中描写白雪公主中毒的场景进行删除,从中无疑可以看出,迪斯尼在动画形象的构建中对配角形象给予了重视。反观爱情题材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迪斯尼采用删除主角戏份而凸显配角形象的策略无疑使影片的结构更加的规整,使故事情节充满了温情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众多少年儿童的审美期待。

三、成长题材与“神奇魔法师”式的引导和教诲

关于成长题材的创作一直都是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主要内容,主人公总是在他人的帮助和启发下才得以成长,迪斯尼在构建成长题材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这样的叙述策略。例如动画电影《木偶奇遇记》中的配角蛐蛐吉米尼就一直陪伴主人公小木偶一起经历各种生活历练,促使小木偶成长为一个敢作敢为的男孩;在影片《小飞象》中的配角老鼠蒂莫是主人公小象最好的朋友,在蒂莫的友情感染和默默地付出下,小象终于认识到自己拥有特定的能力,并促使他成长为一个最独特的飞象。这些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塑造的配角形象都在主人公的身边,逐步的引领他成长,帮助他一起度过种种危险。迪斯尼动画电影《石中剑》就是一部典型的以成长题材为核心的影片,其中的配角魔法师梅林在引导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画电影《石中剑》于1963年公映,动画故事来自于英国。影片中最具视觉效果并不是主人公小沃特拔取石中剑的片段,而是在充满幽默化背景音乐的映衬下,配角魔法师梅林采用魔法棒整理行李的场景最为吸引人心。迪斯尼电影《石中剑》围绕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而逐步展开叙事,小沃特是一个备受他人冷眼的仆人,他的性格唯唯诺诺,对自己拥有的简单、平凡的生活感到很满足。而为了实现预言,魔法师梅林决定帮助小沃特蜕变为一个勇敢的男子汉,于是他决定要训练沃特。影片中刻画了两人的训练场景也颇具趣味性,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变换身份,有时候他们变成了水中的鱼儿,有时候却变成了飞翔在天空中的鸟儿,而这种训练方法正是为了让小沃特亲身体验每一种生命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真正意义和生存的方式。在这部动画电影中,梅林成为引导小沃特蜕变的导师,他把生活之道和生活技巧全部传授给他,教导他要勇于直面挫折的勇气。最为珍贵的是,梅林让小沃特真正的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情感,友情的温暖和爱情的甜蜜,并逐步指引他追求认识到自己的理想。原著中的核心主题并不是围绕小沃特的成长,而是讲述了一个冒险的故事,而迪斯尼的动画改编则融入了积极向上的意义,而正是因为配角梅林的出现才促使主人公的成长,随着小沃特的蜕变和成长,也让众多的少年儿童获得了教育和启发。

四、冒险题材与“会说话兔子”式的冒险和奇遇

关于冒险题材的故事叙述,一直以来都是广大青少年儿童最为向往的生活体验,这一题材的动画电影侧重于强调儿童的自由天性,所以在故事叙述中往往融入了坎坷多变的情节来增强影片的视觉吸引。冒险题材的动画电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儿童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迪斯尼也成功地创作了诸多优秀的冒险题材的影片,在这一类电影中,主角往往身处在奇妙的冒险事件中,而配角则是主角在这些新奇事物中遇到中的最独特的“生物”,于是这些奇特的生物就成为吸引主角进一步探索的内在原因。例如迪斯尼动画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配角就是那只“会说话的兔子”,因此,配角在冒险题材的动画电影中也担负起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迪斯尼动画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故事取材于童话小说,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对英国童话情有独钟,因为他对这部童话小说的书名产生了兴趣,所以在二战之后他就忙于筹集资金,试图把这个冒险故事改编为动画电影。迪斯尼动画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围绕主人公充满刺激的冒险故事展开了叙述,爱丽丝第一次遇到了身穿小西装、手拿一把雨伞和追着时间跑的兔子,后来又出现了一个会说话的兔子、把头当做船的乌鸦、红心皇后等奇特的生物。几乎整部影片都在描写主人公爱丽丝不断的遇见这些奇特的配角,与他们一起冒险,体验每一个惊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因此,在爱丽丝的眼中,她每一次与不同配角的相遇都可以体验不同的冒险经历,是一种奇特的相遇;而站在影片叙述的角度,每一个配角都承担了不同的冒险体验,逐步的引领故事剧情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如同跟随爱丽丝一样与这些配角一起体验刺激、好玩的人生经历,冒险题材的动画电影无疑满足了少年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想象,为他们创设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视听感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迪斯尼动画电影塑造了众多饱满而又生动的配角形象,把配角作为主要的叙述策略,通过塑造配角趣味化的个性特征、卡通化的造型设计来辅助整部动画电影的剧情发展,并积极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奇特的生活经历,并帮助主人公克服种种磨难。在多种题材的迪斯尼动画电影中,配角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它们与主角一起强化影片的主题内涵,演绎生动活泼的故事。因此,配角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叙事手段。

[参考文献]

[1] 郭婷婷.论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的表演与情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

[2] 程雯慧.浅析日本动画配角形象的塑造[J].艺术教育,2010(04).

[3] 高放.迪斯尼动画电影的造型特征[J].电影艺术,2001(03).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3篇

曾玉是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的妻子,本来不在长征的名单中。但她实在舍不得离开红军,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丈夫。竟然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走了下来。

部队在翻越老山界时,正遇追兵迫近,曾玉肚子疼得厉害,马上就要生了。

追兵越来越近,红军们只好把她从马上扶下来,搀着她走。可是经过一路颠簸和惊吓,曾玉怎么也走不动了。大家架着曾玉一步一个血印朝前走,想找一个稍微安静和安全点的地方把孩子生下来。但莽莽山林中,不见一户人家。几个女红军只好找来一把枯草,把曾玉围起来。孩子就出生在了这把枯草上。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婴儿,可还没等她睁开眼睛,母亲就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能有人收养……

孩子的哭声还在继续,红军们只能架起欲哭无泪的曾玉继续赶路。因为,这位年轻的女人不仅是母亲,更是一位战士,纵然有千般不舍,也只能含泪前进。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4篇

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5篇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6篇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

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7篇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_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_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幼儿园长征小故事 第8篇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的流派,首先出现在诗歌、小说中。象征主要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用一事物来代表或者暗示另一事物。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某一个小事物或者具体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意义更为深远、自身含义更大的事物,或者代表某种抽象的观点或者意念。象征主义通过隐喻、双关、联想、烘托以及对比等手法,强调通过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和意象之间的关联来展示隐藏的理念或象征意义。由于它特定的表现力,影视作品也十分喜欢运用这种手法。它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通过象征主义手法,一些不便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比如内心世界比较隐秘的变化可以得以表现,将主观的创造和客观的表现融合在了一起。象征主义可以使人物形象自由展现,亦真亦幻的手法不仅添加了神秘的吸引力,给了观众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也赋予了影视作品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拓宽了思想的深度以及作品的表现空间。在影视作品中象征运用的方式多样,比如道具的象征,形象的象征,背景的象征,等等。以形象的象征为例,某一特定的形象,单从其本身来看,是没有任何寓意的,只是在特定的作品中,由编导刻意的把某种意义附加到其身上,通过这一个别形象来构造一个富含内涵的艺术象征。具象与喻象之间的联系是由编导通过特定的手法联系起来的,在写实与写意的互相渗透、交融中,象征的意义得以体现。象征的运用与民族文化、宗教等有很大的关联。要想真正理解影视作品中的象征的意义,特定的文化、宗教背景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老虎的象征意义

为了让故事简单清楚,影片《少年派》从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故事是成年派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发生在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派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派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结束时,成年派又提供了另外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关于自己和老虎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中全部以真实的人物出现——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派则对应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少年与老虎之间的关系在电影层层递进中不断改变,而老虎在人物塑造以及电影情节的推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老虎,作为本片的重要角色,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而对其象征意义的分析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片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派与老虎帕克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其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派坚信老虎帕克不会伤害到自己,打算亲自给它喂食吃,却被爸爸阻止,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派,“你在老虎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原始的猛兽,而猛兽究竟会不会被唤醒,就要看这人的人生经历了。父亲这句话给了观众第一个提示,预示着派和老虎帕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少年派的心里有着猛虎的身影,而少年派其实对于这只猛虎是心存恐惧的,因为他不能把控它。影片的另一细节也印证了两者实质合二为一的关系。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的铺设比较用心,处处埋设伏笔。影片中少年派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Youmustbethirsty”,派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影片介绍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错误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如果成年派的第二个故事是少年派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显然,在这种巨大的恐惧下,派心中的老虎被激发了。“.”片中派也如此解释,恐惧是人的生活中惟一真正的对手,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他心中的老虎帮助他存活下来,战胜恐惧,更多的是展现了他内心深处求生的欲望。

从老虎的名字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象征手法的强大。老虎的名字帕克与一个震惊世界的海难食人案中被食者的名字一致。在这个案件中,“木犀草号(theyachtMignonette)”在距离好望角1300英里处沉没。全体船员四人一起逃上救生艇,船长、大副和水手为了生存,一起杀死并吃了船上的侍者,17岁的理查德帕克,因此生还。少年派所遭遇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海上,与这一案件惊人相似,派跟两个日本人叙述的绝境中人吃人的悲惨遭遇,从成年派的故事中,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派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也便是这一案件的经典重现,在这种绝境下,人究竟应该怎么做,道德还有没有任何约束力,这也是本片讨论的一个人性的主题。李安的电影不仅仅是提供给我们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更是通过提供独特的想象空间,发掘人性深处的欲望,探讨人伦,让观众自查。

随着影片的铺垫的结束,真正的故事核心上演,残酷的杀戮中,少年派心中的猛虎被唤醒,如同人的动物本能。以往的少年派心中,动物本能被理性所压抑着,他所接受的教育、浸染的宗教、道德人伦不允许其本能跳出来。这并不意味着本能就是恶的体现。老虎最后杀死了猎狗完全是对生的渴望。而理性也不能完全说就是善的表现。当猎狗肆意攻击毫无反击之力的斑马时,派心中的理性仍然压制着动物本能,心中的猛虎仍然在沉睡或者说冷眼旁观,尽管派大声呼喊不要,但是理性告诉他,如果他去阻止的话,被杀死的可能就是他。理性保护了他,但是理性在这里也并非是善的体现,只是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理性告诉他袖手旁观。而猎狗的攻击对象转而变为猩猩,也就是派的母亲的时候,派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最初猩猩占了上风,但是随后猎狗残忍的反扑终于将派内心的本能激发出来,这一刻内心的恐惧和愤怒唤醒了本能,本能战胜理性,即便结果可能是受伤甚至死亡,本能也仍然冲了出来。而后的海上求生,从最初的恐惧猛虎到与之共存,将其驯化最后与之相互依赖,整个的漂流过程就是派的本能与理性之间相互平衡的过程。正如当少年派和帕克奇迹般地漂流到像《阿凡达》中场景一样充满奇幻的“食人岛”上,并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世外桃源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强烈反差时,少年派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一定会跟随自己再次同行。果不其然,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两者之间在特殊的情境下达成了默契与平衡。

但这一短暂的平衡在影片的结尾被打破,当他们最终平安到达生存之岛时,派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稍作停留但却没有回头。这一结尾预示着危险的结束,本能的隐藏,理性的回归。内心被唤醒的猛虎帮助少年派渡过了海上灾难,但是返回到人类世界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的时候,派必须以理性面对成人的世界。老虎离开少年派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派伤心欲绝是因为正是这种猛虎的本能让他生存下来,而猛虎的离开意味着派需要独自面对成长中所 必须要经历的一切未知的困难。这种无助从派倒在沙滩上的特写中得以体现。电影中也通过人物的独白点名了这一点:“当你明白了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即便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至此,派经受了精神的洗礼,内心的信念得到了升华。实质上,本片也拓展升华了这个故事,它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只猛虎,它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它一出生是不受约束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处人类文明的条条框框中,我们内心的猛虎逐渐被社会秩序所驯服,由此我们才变得更加理性。理性并不代表美好,猛虎也不一定就是恶魔。少年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空间,一种发现最初的自我的方式,尽管这最初的自我并不一定会在我们身上爆发或者显现,它确实现实存在的,或多或少地压抑在我们内心深处。这也是本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从老虎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少年派与猛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实质就是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故事。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考验和诱惑,因此我们的内心也可能由此而分裂为阴暗与光明、争斗与平和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主人公经常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与社会格格不入,同时又被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秩序或者利益所禁锢,但与此同时又极其地渴望自由,因此在不断地挣扎着。李安影片最擅长处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派》尽管有着奇幻冒险华丽包装,又有灾难复仇主题的商业外衣,其实质却是包裹了宗教的力量,尽量把人物的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本能和理性两个方面。因此,这个影片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可归结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如何经受挣扎、矛盾,与自己平和相处,然后说服自己如何与他人乃至世界相处。而这个故事中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

[参考文献]

[1]刘小兰.象征主义在《可爱的骨头》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2]蒲度戎.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