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读后感(通用3篇)

朝三暮四的故事读后感 第1篇

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此外,在人际关系中,一定要讲原则、重信义,不做那种朝亲“三”,暮近“四”的见异思迁之人。

本文导读: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朝三暮四的故事读后感 第2篇

今天我看了一个成语故事,名叫《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喜欢驯猴。家里养了一群猴子。猴子十分喜欢吃栗,可这年栗子收成不好。于是养猴人对猴子说:“从今日起每天早上给你们吃三颗栗子晚上吃四颗行吗?”猴子一听生气起来,张牙咧嘴地乱叫起来。养猴人怕猴子不听训练,于是改口说:“那么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

猴子一听从三颗增加到四颗,于是围着养猴人又蹦又跳,高兴极了。这个故事说明猴子很傻,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做出类似的傻事。

记得去年寒假,老师布置我们要写六篇作文。爷爷说:“每天写一篇,这样可以在春节前夕完成。”我说:“不,寒假有20多天,何必每天写一篇,那多麻烦呀!我每两天写一篇也不一样能完成吗?”爷爷听了说:“在春节前完成不好吗?可以使你过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我坚持不同意。爷爷无可奈何只得按照我的意见去做我跟爷爷的争论和猴子的朝三暮四不是一样吗?

朝三暮四的故事读后感 第3篇

今天,我读完了《朝三暮四》这本书。它里面的主人公都是正直善良、机智勇敢的“人”,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三暮四》是一部有趣的书籍。它描写了唐明皇的昏庸、杜少陵的英年早逝、李逵的勇猛以及杜少陵的勇猛以及杜少陵的忠心耿耿、小白的聪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白”了。它是一个机智勇敢、善良忠心的好人,它在关羽和小白的身边,一直在帮助它。

小白为了报仇,去偷东西。在它们的追杀中,小白被大家发现了。它的爸爸妈妈都不相信,但小白却用自己的智慧逃过了这一劫。小白也用自己的智慧成长为了一位勇敢的大人。

读了《朝三暮四》,我明白了许多,做事要勇敢机智,不能太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