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历史文化故事(汇总3篇)

信阳毛尖的历史文化故事 第1篇

信阳茶人陈善同在当时的缉私拿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联,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1种茶样。

每种约选3斤,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转交省出口协会。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

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信阳毛尖的历史文化故事 第2篇

后来,信阳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等地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

“信阳毛尖”这一定名字形成与它独特的风格有关,这种风格的形成又与制茶工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当时,信阳茶叶炒制的过程是:青叶入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揉拣→再复烘。

在生锅中炒制茶叶时,茶工双手各握一只用竹枝制作的小茶把同时操作,久之十分疲劳,难以长时间坚持。

民国14年(1925年),车云茶社的唐会卿试用“散把”炒茶,茶条满锅散开不成团,茶条也较紧匀,但茶仍欠直,外形不够美观。

第二年,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于试用炒熟锅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锅”。

信阳毛尖的历史文化故事 第3篇

1910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商讨办茶社事宜,在车云山组建“宏济茶社”。

甘以敬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