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道的故事(优选3篇)

鲍志道的故事 第1篇

徐文说:“鲍志道(1743-1801),原名廷道,字诚一,自号肯园,安徽歙县棠樾人。他自幼读书,在11岁时,由于生活困难,不得已中断了学业,弃儒服贾,走上了经商之路。出门时,却身无分文,家人四处告借,但无人肯资助……鲍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到江西鄱阳,到鄱阳后,一边帮人打工,一边学习会计。会计学成后,他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他开始做些小生意。为寻找更好的市场,他从金华又到扬州,从扬州又转徙湖北,不断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一块立足之地……20岁时,鲍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他被聘用了……”

鲜为人知的是:清乾隆年间,鲍志道在“离开鄱阳,来到浙江金华”“从金华又到扬州”,这“到扬州”其实就是到栟茶场。

“鲍府君行状”说:“公姓鲍氏,讳志道,字臣一,自号肯园。安徽歙县人。鲍于歙为著姓,而居棠樾者尤盛,公棠樾之鲍也……鲍世大家,及是中落,犹居尚书旧第之宣忠堂。顾甚,无以为生。歙人多外服贾,其贫者趋事尤早,以是公七岁读书,年十一,即弃家习会计于鄱阳。顷之,转客金华,又客扬州之栟茶场……”“行经金华道上,暴雨雷从足下起,同行者震死;夜卧栟茶场,寓屋火作,梦中恍惚睹一老人以杖孤掷地,惊晤,裸而走。皆免。时以语其子孙,诫之积德云。”(陈学文,《徽商与徽学》 方志出版社,2003)“鲍府君行状”即见载于《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中的《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由此可知,鲍志道是在浙江金华打拼后,为了求得更大发展而来到栟茶场的,其时间大约在乾隆三十年(1763)前数年,这时鲍志道大约只有十八九岁。鲍志道在栟茶场究竟从事什么行当,“鲍府君行状”没有提及。

对此,刘淼《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一文有如下记述:

鲍志道“数年后,转客浙江金华,经营浙盐。不久移居江苏栟茶场,这是两淮泰州分司的主要盐场之一,当时两淮盐商,‘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所谓场商,是指在盐场向灶户购盐的商人;所谓运商,就是指认引行盐的商人,又称为纲商。鲍志道在栟茶场主要从事最易获利的行盐行当。”

2014年11月《中华遗产》所载耿朔的《山水逼出来的“徽骆驼”》一文说得更详细:“到鄱阳后,鲍志道先是在同乡开设的商铺里帮工……还自学会计,几年下来,攒了一点本钱,就离开鄱阳,前往金华经营浙盐,开始接触天下各业中获利最巨的盐业,不久又移居江苏栟茶场……鲍志道在栟茶场主要做的就是运商,几单生意过后,经济条件又好了不少,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的蝇头小利。二十岁那年,鲍志道定居盐业集散中心同时也是徽商大本营的扬州。”.

《亨通清季的官商世家——盐商鲍志道一家述略》(鲍树民著,《坊林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一文则说:鲍志道“二十岁时……到了扬州,开始,人生地疏,他只好在一家豆腐店里帮记账,后来被荐到栟茶场盐灶生产地去。”

上面不管那种说法,都离不开栟茶场。1995年,如东县与歙县两地政协在歙县联合举行书画交流展,东道主送给笔者一本《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经查该志,发现《歙县志·第二十九编·人物》载有:“鲍志道……去鄱阳学会计。数年后转浙江、江苏经营盐业 。20岁后独资为盐运商。”这20岁前在“江苏经营盐业”,应是指在栟茶场经营盐业。

从上述这些文字我们可知,年近二十岁的鲍志道在栟茶场主要做的就是行盐行当。可以说,他在这里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栟茶场也成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的起跳板。

顺便说一下,徐文说到陈嵩与罗聘多有交往。罗聘与鲍志道是歙县同乡,比鲍小十岁,鲍志道与罗聘过从甚密,曾将罗聘延至府中,待为上宾。《歙县志·第二十九编·人物》说:罗聘“因家近天都、莲花两峰,便以‘两峰’为号。”不知陈嵩为鲍志道作画是否与罗聘有关。

鲍志道的故事 第2篇

兴办教育是所有徽商最为骄傲的传统。他们以“程朱阙里”自诩”,明清两代,徽州一共考取了28个状元。

鲍志道在家乡出资修建了当地最大的书院——紫阳书院。并大力扶持同族子弟攻读科举。

鲍志道的家乡,也是徽商最集中的歙县,在清代一共出了5个状元、4个大学士、7个尚书、21个侍郎、15个内阁学士、296位进士。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在中国的十大商帮中,也只有徽商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商”。

鲍志道的故事 第3篇

徐文说鲍志道“曾经花费了十七两黄金,聘请两位画师来到棠樾村,为鲍家先祖及长者画像,此幅《鲍氏祖容像》_画有四十九人,一直承传至今。”

首次披露了一幅画有四十九人的《鲍氏祖容像》这件事的,是摄影画册《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张建平,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这幅《鲍氏祖容像》祖容画像的主人,正是鲍志道家族。画中的鲍氏族人共有49人,从明嘉靖年间的鲍氏十五世祖到清嘉庆年间鲍氏二十五世,年代跨越近300年。这是徽州目前发现的人数最多、年代跨越最大、画面最为华丽的祖容像,为世上罕见。

鲍氏祖容像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歙县后,进而攻入棠樾。在扬州经商的鲍家二十一代长孙鲍崇莹得知此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潜回棠樾,将鲍氏祖容像和族谱带回江苏东台安丰的鲍家钱庄保管。因为这幅祖容像非常大,有米长、米宽,鲍崇莹就卷起来,用布包着直接扛在肩上。在鲍崇莹带祖容像回东台的路上,遇见了强盗。他掏尽身上钱财,只求保住祖容像和族谱。但强盗非要打开看看,发现真是祖容像之后,非常气愤,就在上面跺了一脚。这个脚印现在还留在这幅祖容像上面。从此这幅祖容像走出徽州,就一直保存在东台。现在保存在东台鲍氏长房三十代孙鲍训声家中。

这幅祖容像创作于清嘉庆年间,当时两淮盐运总商鲍志道从宫廷聘请来了两位画师到棠樾村,为鲍家先祖及长者画像。《鲍氏祖容像》_画有四十九人。画质非常鲜艳,每个人的表情都栩栩如生。祖先的排位是从上而下,男人在中间,妻妾在两边,清一色身着鲜艳的官服。据说,鲍志道、鲍启运等为写实画像,对已故长者,画师则按其后裔近似面貌绘制。这幅祖容像的创作前后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得以完成。从此便成了鲍氏一族的传家宝,一直承传至今。

位于东台市安丰镇王家巷1号鲍氏大楼是清代鲍家大院建筑群(3300平方米)的一部分,建于道光30年(1850),为徽商鲍志远建造的钱庄、大楼建筑布局井然,营造精巧具有明显的徽式建筑特色,为苏北地区所罕见。1995年4月鲍氏大楼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