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通用7篇)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1篇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2篇

丰子恺出生于1898年的11月9日,父亲丰解泉中举之后遭遇丁艰,苦闷不得志,丰子恺才9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丰子恺同他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是由母亲一人拉扯大的,他是家里的幼子,自小便在母亲的脉脉温情与爱意中长大。母亲言传身教,将淳朴与认真的家风化作生活里的一言一行传递给了小儿子丰子恺。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丰子恺回忆起母亲时这样描述。八仙椅子并不舒适,可它却能通四方,里可见灶头外可见络绎的客人,母亲就在这把八仙椅子上同人交涉办事,一坐便是一辈子。

八仙椅子上的母亲,总是宽厚慈爱的,她会事无巨细地为丰子恺置备行李,会时常做孩子喜爱的饭菜。丰子恺眼里的母亲是温和亲切的,她待人接物总是那么地平和,即使在焦头烂额的时候,母亲也从未发过火。丰子恺自小便被这样的温情包围着,被这样的爱意呵护着,使得他的画作与文字也总是纯粹而又朴实。同时,母亲在面对繁杂的事务时,便又显现出了不一样的决断与气概,那时候的她仿佛成了总指挥官,有条不紊地一一安排店铺生意、朋客来访、零碎日常……同时也不忘关心孩子,勉励孩子的学业。在母亲的手里,一件件事情总是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分毫不差。母亲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件事情的样子深刻地影响着幼年的丰子恺,成年后的他每每作画习字后,一切物件也仍是齐整的模样,即使在最困苦的_期间,他内心也葆有那份宽厚和认真,以苦为乐,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五集的90幅画。

对于丰子恺来说,母亲既是慈母也是严父。“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母亲宽仁的同时也时常露出严肃的光辉,她会教导丰子恺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时常给丰子恺以勉励与训教。如此,堂堂正正做人的不二法则便深深地刻在丰子恺的心里,伴随他的一生。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3篇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4篇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一个家庭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子孙的希望和鞭策,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五代十国时期章仔钧在《章氏家训》中所写的那样: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阅读是润物细无声,爱阅读这个习惯,得益于我的母亲,母亲手不释卷,是她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就如今虽过了花甲之年,眼睛已不如从前,可也还带着眼镜,保持着阅读的好习惯。曹文轩曾说:“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读书兴趣。”从小母亲就教导我,女孩子要多读书,要自立自爱,我对书籍的敬畏感和亲和力也慢慢产生,在我小小的心灵中种下热爱读书的种子,这份对于书籍的热爱也传承下来。当我们这个小家庭有了新生命诞生,也不由自主的给儿子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或丈夫就在每晚睡前给他读绘本。

通过一幅幅童趣的画面,与儿子共享读书的时光,尽管儿子不认识字,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完全记住了绘本上的内容,过了不久,他便会一边看着图画,一边用只言片语准确无误地读出声来,即便是长篇的绘本,他也可以断断续续地讲完它,所以,当我们一旦读错了,他会立即说“不对!应该是……”更多了我们之间亲密互动,读书时被我们握着的手,被我们环抱着,这些温馨而美好的瞬间,而父母和子女间的陪伴和传承,也正是因为读绘本这个媒介,悄然的发生着。经常陪儿子阅读绘本,也能让也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大受启发和裨益。比如《鳄鱼爱上长颈鹿》,矮个子的鳄鱼先生爱** 高个子的长颈鹿女士,最开始,鳄鱼和长颈鹿彼此迁就,却始终有一方过得不舒服、不自在,最后并肩作战,一起努力去解决问题,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也是一种“书香”家风。家风正*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才有社稷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书香仍将绵延,家风也会如此一直传承,这是一个家族记忆的流传,更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的延续。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无言的教育、无字的教育、无声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儿子成长与性格塑造多方面的发展。

家风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每个生命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儿子在我们的影响下,也俨然成了一个小书迷,爱书的程度丝毫不比我们逊色。真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家风体现国风,在传承优良家风中学会担当,在正家风、齐家规中追求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传承好家风,奉敬贤德人。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篇(扩展3)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篇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5篇

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玩,都会忘记妈妈或爸爸规定回家的时光,玩的很尽兴的时候就会很迟才回去。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很认真的对我说:“咱们以前定过一个规矩,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三次,对吗?”我点了点头,并跟妈妈保证下一次必须遵守约定,按时回家。

因为我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是一兴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再犯同样的问题,妈妈怎样叮嘱都没有作用。于是“事但是三”的家规就被订立了,我心甘情愿的'理解了约定:要是同样的错误犯了三次或第三次,能够任由妈妈或爸爸适当惩罚。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篇(扩展5)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优秀征文3篇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6篇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篇扩展阅读

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3篇(扩展1)

——关于名人家风家训小故事5篇

丰子恺家风家训小故事 第7篇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历史学家,官至**。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_有德者皆由俭来也。__俭以立名,侈以自败_。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_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