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语录体(通用356句)

荀子是语录体 通用35句

1.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2. 道虽迩,不行不至。

3.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况

5.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荀子传下来的。

6.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7. 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v^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8.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9. 《论语》《墨子》语录体为主

10.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2. 第三阶段:《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

13.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4.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6.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17.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18.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9. 荀子属于散文体裁。

20.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21.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22.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23.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24.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25. 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26. 礼者,人道之极也。

27. 学不能够已。

28. 批判体散文。《荀子》是荀况的作品集。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238年之间。他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几部经典《易》《诗》《礼》《春秋》都经过他的传授,其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浮丘伯、毛亨等人。

29.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0.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31. (一)学者之文,严谨周详,构思周密,论述详赡,独立成篇,结构严谨;长于正论反驳,善立善破。

32.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33. 《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34. “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

35. 《荀子》散文的文学特点:

荀子是语录体 通用128句

1. 春秋末期:《论语》《墨子》语录体为主

2. 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

3.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4.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5.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6.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7.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8.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9. 务本节用财无极。

10.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1.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时,已臻于成熟,主要表现为: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语言丰富、说理透辟。与战国中期《孟子》散文的雄辩滔滔,《庄子》散文的虚构无端相比,《荀子》是体制成熟的论说文。

12.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3. 兵事以民为本

14. 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5.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16.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17. 荀卿与孟子的真正分歧在于他的“性恶论”,他把人性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特别强调通过学习接受礼仪教化,以成为“积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在这一点上,他又与孟子殊途同归。

18. 荀子经典语录

19.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20.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21.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22.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况

23.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2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5. 笃志而体,君子也。

26.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7.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8.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29. “天行有常”的思想

30.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1.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2.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33. 诸子散文繁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其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奴隶制社会已经开始动摇,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斗争相当激烈。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从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出发,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掌权者公开实行自己的主张;无权者也奔走游说,发表政见;观点对立者相互争辩不休,同时各派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又竞相著书立说,系统地阐述各自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对此,《汉书·艺文志》即已作了明确闻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诸子活跃的思想,单纯用诗歌的形式是难以表达的,于是论辩说理的哲理散文就大大发展起来。

34.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35.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36. 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7.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38. 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况

39. 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特色:

40.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1. 《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42. 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3.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44.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45.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46.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7.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48.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49.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

50. 恶之者众则危。

51. (三)通才之文,博大精深,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是集大成的思想家。他融会百家学说,几乎无所不窥,无所不精,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大儒。

52. 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况

53.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54.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

55. 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56.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57. 其书出入古今,广涉众学,弘博而深邃,“理懿而辞雅”(《文心雕龙·诸子》),充分显示了通才之文的特点。

58.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59.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60.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1.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

62.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荀子·王制》

63. 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64.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65.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6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7.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68.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69. 第二阶段:《孟子》《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70.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71.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详细地论述他们,无疑是哲学家的任务,但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诸子百家并非文学流派,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风格、流派上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不周学派的文章,有时在体裁、风格上往往有一些相同之点;而同一学派中各人的文章,却又常常迥然有别。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语录体阶段,代表作是《论语》、《墨子》。后者在语录体中开始夹杂有朴质的议论。对话体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前者开始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式的论辩;后者则开始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了。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长,风格也由简补到开拓。

72.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3.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能够为禹。

74. 贤能不待次而举。

75. 荀子经典语录: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76.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7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8. 他既集儒家之大成,又融会贯通百家学说,有继承,有批判,有发展,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79. 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修身》

80.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81. 天道自然的思想

82.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83.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84.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85.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样,何以相有也。——荀况

86.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87.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88. 《荀子》散文的特点  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v^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89. 第一阶段:

90.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91.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92.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

93.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9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5.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今存32,大部分为荀子自著。除《赋》5篇和《成相》篇及《佹诗》2章是文学作品外,其他各篇都是严密完整的论说文。

96. 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97.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98. 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99. 怒但是夺,喜但是予。

100. 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101.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102. 君者,民之源也。

103.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104.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05. ┈━☆收集发布者:美语录┈━�T☆分类:名人语录>>教育界名人语录

106. 腾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

107.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108. 酒乱其神也。摘自:名人名言网geyanw

10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10.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

111.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112. 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113.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114.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11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诗句,不知地之厚也。

116.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117. 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18.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能够为禹。——《荀子·性恶》

119. 怒但是夺,喜但是予。——《荀子·修身》

120.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121. 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荀子《荣辱》

122.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123.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124. “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125.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2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7.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128. “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是语录体 通用93句

1. (二)长者之文,淳厚老练,循循善诱,谆谆而论,娓娓而谈。其风格为淳厚老到,圆熟练达,谨严有度,明晰条畅。(三)通才之文,博大精深,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是集大成的思想家。他融会百家学说,几乎无所不窥,无所不精,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大儒。他既集儒家之大成,又融会贯通百家学说,有继承,有批判,有发展,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他是当时的通才,大儒,为文博大精深。其书出入古今,广涉众学,弘博而深邃,“理懿而辞雅”(《文心雕龙・诸子》),充分显示了通才之文的特点。

2.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3. 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5. 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样,何以相有也。

6.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7. 尊严而惮,能够为师。

8.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

9.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0.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11. 公生明,偏生暗。

12.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13.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4. 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能够欺人。——荀子

15.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

16.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荀况

17.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18.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9. 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0.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21. 他是当时的通才,大儒,为文博大精深。

22.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荀子》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23.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24.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5.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26.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27.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8.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29. “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

30.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31. “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经验的认识发展阶段

32.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33.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荀子《儒效》

34. 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35.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36. 从文学角度看,《荀子》说理散文值得注意的是:长于比喻。大量运用常见的事物做比喻,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寓言极少。如《劝学》(《劝学》乃《荀子》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37.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38. 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况

39. 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40.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41.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42.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4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4.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45.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6.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47. 《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48.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9.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50. 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51.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况《荀子》

52.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53.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54.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55.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56.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57.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8. 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59.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0.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1.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62.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荀子》

63.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64. 《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65.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66.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67.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荀况

68.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9.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70.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71. 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72.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

73.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74. 《荀子》文章多为专题论文,其构思之详密严谨,论证之周备明晰,均为前所未有;其文辞藻繁复,多用排比和对偶,引经据典,充分显示了学者之文的特色。

7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76. “天人相分”的思想

77. 《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78.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79. 思索以通之。——荀况

80.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81. 荀子的散文:

82.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83. 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84. “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85.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86. 酒乱其神也——荀子

87.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88.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8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0. 其风格为淳厚老到,圆熟练达,谨严有度,明晰条畅。

91.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92. 学无止境。

93.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荀子是语录体 通用100句

1.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况《荀子》

2. 《荀子》共有32篇,系汉代刘向编定,原称为《孙卿书》或《孙卿子》。后经过唐代杨琼的订正注释,始定名为《荀子》,前26篇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门人纂辑的荀子语录。荀卿博学多识,著述宏富,他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在政治上,荀卿即遵从礼仪,又提倡法制。

3.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5. 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6.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7.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8.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9.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0. (二)长者之文,淳厚老练,循循善诱,谆谆而论,娓娓而谈。

11. “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

12. 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13.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14. 希望能帮到您!

15.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16.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17. 荀子最可贵的思想是他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18. 酒乱其神也。

19. 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况

20. 不诱干誉,不恐于诽。

21.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2. “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23.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况《荀子·大略》

2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5.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况

26.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7.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2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29.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的意义与目的

30.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31.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32. “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3.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34. 长幼有序。

35.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36.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37.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38.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39.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40.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1. 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42.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43. 兵事以民为本——荀子

44. 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5.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荀子·天论》

46.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况

47.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况

48.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9. 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50.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5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2.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53.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54.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55.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56. 良医之门多病人。

57.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况

58. 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

59.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60.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荀子《非十二子》

61. 《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6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63. 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6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5.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

66. 君子赠人之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67.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68.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69.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70. 荀子名况(约前330~约前230),赵国人,又称荀卿或孙卿(汉代人为避汉宣帝刘询讳而把荀况改称为孙卿)。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卒年难考,主要活动于前298至前238年之间。曾长期游学于齐国,后曾归于赵、聘于秦,最后自齐适楚,依于楚相春申君(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被任为兰陵令。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亦被废职,家居兰陵,著书而终。

71.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72.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荀子》

73.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75.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76.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77.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78. 思索以通之。

79.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80. 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荀子

8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82.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83.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84.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85.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86.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87.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88. 不知戒,后必有。——荀况

89.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90. 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91.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92.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93.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94.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9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96.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97.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98.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99. 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

100.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