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解释简短(合集53句)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解释简短 合集53句

1.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2. 人人都知道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哪怕做事暂时不成功也无妨,因为迟早会成功!

3. 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4.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 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6. 《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句话,后来儒家奉为“虞廷十六字”,且大力称颂为尧、舜、禹“三圣传授心法”。(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解释)。

7. 尽管身边总有些人质疑我们做公益是不是作秀或另有所图,但我不解释,因为时间长了所有人终会明白。

8. 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

9.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0. 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11. 当然,后来的学者一致同意,伪孔《古文尚书》,集合了两汉西晋对《尚书》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注解通俗直接。

12.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3. 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14.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5. 当今之世的学术之弊,是说学问过度地讲求“仁”或者过度地讲求“义”,还是指追求“不仁不义”而发生过错呢?我不知这类学问之于“洪水猛兽”的危害又有何区别?

16.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17. 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18. 从两个角度说吧——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以及这句话的时代意义。此语的出处和含义。先说出处。

19.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20.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21.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2. 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2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4.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25.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26. 被成功学^v^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27.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28. 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29. 这部《古文尚书》,除收入原来《古文尚书》的二十九篇之外,另收入二十五篇伪古文,其中的第一篇即载有本题目之语的《大禹谟》。

30. 也是在西汉,从孔子家宅院墙壁中发现了以秦以前古文抄写的“经书”,还有河间献王及民间所献之古文书籍,合成了《古文尚书》,除去应该归入《逸周书》和拆分的篇目,也是二十九篇。

31. 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32. 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33. 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4.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35.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36.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7.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8.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39. 若问良知是什么,也可解读成“初心”,我们如今高声呼吁大力提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40. 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41.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42. 王阳明的爱徒徐爱最初也难以理解老师的“知行合一”说,所以曾与自己的同门师弟黄绾和顾应祥展开辩论,试图去理解“知行合一”说的主旨,但是一直未能如愿,最终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龙场,向王阳明当面请教。

43. 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44. 纵然将天底下一草一木的道理全部掌握,又如何能反过来使得自家的意识活动正确无误。

45.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46. 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47. 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句话,其依据则是《论语.尧曰》。

48.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

49.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50. 王阳明说:“这种人的知与行已经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了。世上从未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就是未知。圣人和先贤教人知行之道,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来面目,并非随便地告诉你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例子给人看,那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51.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2. “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

53. 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现处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