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合集6篇)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 第1篇

在这些申遗提名的碉楼里,最有名的就数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迎龙楼、锦江里等,它们是中国首个以华侨文化为背景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城,目前开平的户籍人口为70万,而旅居在海外的华侨就有78万,分别分布在世界的79个国家及地区,故有“中华海外两开平”之说。

_战争后,清政府和英美两国分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赋予了英美两国可以招募中国劳工的权利。

当时国内的社会动荡不安,连续的起义和土客斗械所形成的内忧外患迫使开平当地的贫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到海的对岸从事矿产开采、铁路修建、渔业等需要大量廉价劳工的地方,这是开平碉楼的建设背景。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 第2篇

前面讲述了开平碉楼的功能,在这些功能之下,开平碉楼自然就要迎合这些功能相应地做一些设计。碉楼的_里子_与_面子_,形形色色的碉楼,诠释着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碉楼要坚固,离不开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开平碉楼根据所采用的墙体材料可分为石楼、土楼、砖楼、混凝土楼和混合楼五种类型,前三种类型是早期的碉楼形式,后两种类型是在19世纪末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后发展起来的碉楼形式。 这是开平碉楼最基本的_面子_,反映出与当时文化生活、科技水平的吻合。

开平碉楼

一般而言,选择以石料作为建筑材料,必定与当地的资源特点有关,广东开平一带周围多为山地丘陵,山上石料资源丰富,依据就地取材的原则。从山上采石,再经过打磨平整,以黄泥、砂、石灰、黄糖、糯米汁等为粘结材料,石楼多建造于明、清到民国期间,总体数量比较少。土楼多建造于明、清到民国期间,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带。夯土技术是中国古老的营造技术,开平土楼继承传统工艺,墙体采用山泥、石灰、红糖等传统材料进行夯筑,相当坚固且不易风化,俗称_黄泥楼_。

夕阳下的开平碉楼

砖楼在明清时期就有,现存的迎龙楼便属于砖楼,又有青砖、红砖楼之分。混凝土楼和混合楼都是20世纪早期以来的碉楼建筑,我们知道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因此在民国时期,开平碉楼已经采用了这一材料,可谓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也是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地方。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因而造价较高,但是这种碉楼是最坚固结实。开平碉楼一直起着防匪防洪的重任,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其坚固的特点,有力地阻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碉楼外是坚固的材料,那么碉楼的里面又如何呢?开平碉楼结构构件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柱式、横梁、拱券、悬挑、墙体与屋顶结构等方面,除了部分保留中国传统的构造外,大部分吸取了西洋古典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开平碉楼特有的中西合璧风格。这实际上是这些在海外漂泊、打拼之后的开平人深受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因而回到梦牵魂绕的故土之后,便尝试这种风格的建筑,一来外观别具一格,二来内部结构布置舒适。

开平碉楼

在当地,一些有钱之人的碉楼更是极具西洋风格特色,更喜欢用一些舶来品装饰家中。因此如果只是从外表上看,既有朴素传统的一面,又带有一些西式风格,走进碉楼的里面,看到的则是西方近代先进材料工业和结构技术与岭南侨乡地区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近代以来建造的一些西洋风格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强行建造的,如青岛、天津的一些西式风格建造。中国人自己主动接受外来文化而建造的建筑,开平碉楼属于特例,这是当地华侨吸收了西方文化之后,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自信心态主动引进的。走出去,引进来,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就当之无愧了。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 第3篇

漫步在开平的碉楼群之间,你的思绪万千,仿佛置身于古老与现代交汇处,那斑驳陆离的楼墙,灰色古朴的外表,还有带尖的圆顶,这里既东方化又西方化,在以往其他地方,根本见不到这样连片成群的碉楼建筑,开平碉楼展现与众不同魅力。

开平碉楼艺术画

在碉楼建设的中后期,碉楼的外观越发繁复,最具代表性的如瑞石楼,被誉为开平第一碉楼。这个时期的碉楼有很强的装饰性,已不再满足于防卫的功能性,而成为一种身份财富的象征。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复古风格,如巴黎歌剧院,这种风格运用现代的建筑结构加古典外衣,融合了西方古代的各种风格如古希腊、巴洛克等。这些荣归故里的华侨,自然非常重视碉楼的建设,因为彼时的碉楼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建筑上大量使用西式的装饰风格。

瑞石楼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 第4篇

除了自家居住的居楼之外,还有全村或者若干人家集资修建,每户各分一房的众楼,以及修在村口或者村外山岗、河岸的更楼等。一般有匪贼入侵,站岗的居民会敲响铜锣通知村民。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开平的居民就是以这种的防卫模式来保证家人和自身安全。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侨汇的减少,开平碉楼的兴建进入衰落期。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逃命都顾不上,更无暇去修建这些搬不走的碉楼。

据统计,1949年以后,开平建成的碉楼只有二十多座。从那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开平碉楼的兴建已经没有意义,但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开平碉楼又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开平碉楼不仅是侨民的家族史、奋斗史,也是开平的血泪史、抗争史。我们通过这些遗留的建筑得以窥见当时中国乡村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的先进理念,看到了各国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特色建筑。

如今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和平年代,当年为了保护家人和自身安全的碉楼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作用,虽然那些数不清的风霜和苦难已经模糊,但是如今依旧矗立的一座座碉楼更像是一枚枚印章在历史里依然清晰,这些罕见的建筑不仅仅成为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的瑰宝。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 第5篇

现在来看,开平碉楼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防盗防洪的功能,但随之而来增加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功能,是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历史遗存。作为近代中国人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形成的壮观建筑群,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典范。

电影《让子弹飞》就曾在开平碉楼取景,如今开平碉楼作为名胜古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电影《让子弹飞》剧照

在开平碉楼建筑群里,欧洲古老风格的建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券拱和穹隆,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尖顶,还有_风格券拱……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建筑元素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完美、和谐的融合,不得不说正是由于当时开平人民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成就了这一历史精彩建筑画卷。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简短 第6篇

开平碉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碉楼,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排列,别有一番气势,其背后却是这批_金山伯_们血与泪的历史,他们在异国他乡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经常有生命危险,生存得不到保障,然而他们作为早期吃螃蟹的人,又是勇敢无畏的,能够幸存回来的人少之又少,走出炼狱便是重生。开平碉楼的发展、兴起史,是开平人民血与泪的奋斗史,碉楼见证了沧桑历史。

开平碉楼是一道壮丽的景观,这些碉楼坚固如碉堡,形状似炮楼,击得退山贼,挡得住洪水,碉楼的各种特点,无外乎朝着防贼与防洪两个终极目标需求。据统计,在鼎盛时期,开平碉楼共有3000多座,目前存有1843座,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新类型。

开平碉楼导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