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历史故事(推荐4篇)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 第1篇

“六也居庐”,竣工于1930年。

赤坎“六也居庐”主人谭华强1930年建完此楼再去美国时,经济状况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他在洛杉矶唐人街将近半年找不到工作,翻看他写于1935年的日记,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极其的无奈和辛酸、压抑的心情和世态的炎凉。如: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 第2篇

当然,也有些华侨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有的在居住国站住脚跟,有了发展;又有的回乡建了房子,娶了妻,还做起了生意,给家乡带来了经济上的希望,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带来潭江沿岸一些墟镇的迅速发展,如岘岗、百合、赤坎、新昌、茅冈、水口等,其中赤坎镇更成为那个年代广东华侨经济炽热化的代表,时至今日,其广东骑楼建筑风格的街道仍然吸引着无数的电影电视人,俨然20世纪20年代商贸发达的广州十三行的缩影。该镇经济从1898年出现第一家专门处理华侨汇款业务的侨批业商铺“利昌”后迅速膨胀起来:1901年开始有中西医诊所,1906年华侨们自觉组成商会处理商贸事务,1914年已经有了西医产科诊所,医疗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大学文凭的子弟纷纷回乡,并形成著名的“医生街”;1914年,小火轮开始航行于赤坎与外埠;1924年,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使用美国福特牌公共汽车,不久,赤九、驼伏、赤企、东窖龙等七家行车公司陆续建成通车,基本交通网形成;“发明”电灯公司亦相继成立,使全镇在20年代中期便可点上电灯;1926年,百赤茅公路公司开设电话总机,并在公路沿途五个车站装有电话机;1928年,赤坎灵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将开平的墟、镇连成电话网,连接恩平、阳江、台城、江门、新会等县市;1923和1929年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建成,馆内两座西式大钟楼成为整个赤坎的亮点;1926年整个镇面的统一规划建设,更标志着这个城镇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管理的科学性。于是,商户们济济一堂,形成了当时粤西地区极具规模的商贸名镇。

1936年,赤坎吴波公司建造的洋楼“林庐”落成,其家人入住时在楼前合影。

上世纪30年代百合庆林里“林庐”主人一家的全家福。照片是在墨西哥开餐馆的儿子关淇发回家探亲时,全家人在开平赤坎艳芳照相馆照的。当时侨乡的照相馆也因侨眷常常要照相寄给海外的亲人而红火起来。

开平自力村铭石楼主方润文及其三个妻子。从左至右分别是美籍混血儿妻子、家乡的结发妻子、香港籍妻子。因为远隔重洋,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事业有成的华侨一夫多妻,分居国内国外。“铭石楼”楼主在芝加哥经营贸易,颇富有,1925年回乡建碉楼,为自力村最豪华者,装饰精巧而堂皇。

开平籍华侨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为争取华人的权益和尊严而努力,为建设国家而身体力行。如1894年,澳大利亚华侨、塘口人谢赞泰完成了“中国号”汽艇的设计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个汽艇设计者,并在美国表演成功。1909年赤坎人司徒璧如协助冯如制造了第一架完全由中国人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加州奥克兰试飞成功。1935年,洛杉矶建新火车站,征用旧唐人街,华侨们被迫搬迁,赤坎人司徒元发带领洛城全体华侨建立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紫禁城式_街,改变了华工在白人面前的邋遢形象。赤坎人邓悦宁于1940年代两次当选亚里桑那州州议员,成为美国本土首位华人参政代表,为华侨、华人争取合法权益而奔走了一辈子。至于后来回到国内的华侨,也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1915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赤水人司徒梦岩回到上海,出任上海江南制造厂总工程师,既是我国第一位万吨巨轮的设计者,又是我国第一位小提琴制造家。赤坎人司徒朝在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曾两次任广州市卫生局局长,其族兄司徒优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8年回国,建立了广州市立第一中学,并任校长。1924年赤坎人谭华强也从纽约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投资中国第一家动画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百合人胡根天留日归来,于1921年在广州创办“赤社”,次年成立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并任校长,被誉为广东美术教育先驱。邓荫南和司徒美堂先生更是_的左右手,为民族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_为纪念邓荫南而专门在广州成立荫南学校。司徒美堂还是致公党的创立人,是新中国成立时被邀请归国的两位侨领之一,又是_中央人民政府委员、_全国_常务委员会委员。

司徒氏图书馆始建于1923年,图为1926年举行开幕典礼之盛况。

司徒元发的大学毕业照

那时,华侨在外备受歧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祖国太贫弱,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改革使祖国强大起来。这也是近代民主思想能够在华侨当中迅速成为热潮的主要原因。马岗袍溪的张思逸留下的文稿可以看出这种思想:“父亲听说美国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后即刻决定要单独去一趟。他在那边做了三年的生意,直到祖母病重需要他回来照顾。他常教导他的儿女要上现代学校,因为他认为惟一可以让中国强大的道路就是改革……” 因此,华侨们不但要求子女上新学堂,接受新思想,还亲身参与了清末的革命,无论参加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还是_的民主革命,他们都异常积极,表现了改变国家地位和命运的强烈愿望。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华侨毅然回国参战,出钱出力保家卫国。“华侨航空救国运动”席卷全球,北美华侨踊跃捐献,至1940年,共捐得630万美元,并成立华侨航空学校。开平有三百多人投身航空事业,其中80%是华侨、侨眷。他们在东征、北伐以及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有的光荣捐躯,在中国航空史上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1897年前后的美国洛杉矶旧唐人街。清朝时,海外华侨也必须留辫子,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否则回去便有杀头的危险。此一习俗颇为白人所耻笑。

1901年,美国洛杉矶旧唐人街的新春游行。

1938年6月25日,司徒元发设计的洛杉矶_街落成剪彩。

还有更多的华侨在家乡和居住国默默地耕耘着,贡献着。他们刚刚看过外面的世界,知道了西方的文明、科学和工业技术,他们明白那是世界之潮。总之,如胡适所说:“真理是无穷的,物质上的享受是无穷的,新器械的发明是无穷的……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尽一分力便有一分的满意;无穷的进境上,步步都可以给努力的人充分的愉快。”当年的华侨如此思想,更付之行动,才有今日我们在侨乡的所见,他们一定不曾想过,当年的努力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光彩。可以说,侨乡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先行者。

(本文参考书籍:《广东侨乡建筑文化》,郑德华著,2003年)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 第3篇

自力村碉楼。

实际上,在列选为世界遗产之后,这里已经进入了最热闹的时期,在此之前,碉楼们曾长期无人问津。

1936年,立园刚落成没多久,谢维立就携家眷重返美国;40年代后,《排华法案》被废除,或许再加上国内的政治原因,已重新在家乡落脚的华侨们也纷纷再次踏上远渡重洋的移民之路,风靡一时的碉楼风潮自此告一段落,已经建成的也因风吹雨淋和缺少修缮而破败起来,甚至逐渐荒芜。

今天的碉楼村落,和中国的许多乡村一样,衰颓是显而易见的。

号称“中国最美村庄”的马降龙村,在旅游淡季,人迹稀少,农家乐养的走地鸡散着步,还不太担心游人们的脚步和胃口,猫儿则在窗台上懒懒地晒着太阳。许多楼在地图上没被标记,隐藏在竹林中,铁窗半开,漏出里面的铁栏杆。少数几个可以入内的碉楼如今人去楼空,只有一两个检票员在入口无所事事地等待游客的到来。碉楼里,摆设如常,曾经的卧室里草席还铺在床上,但已经散开。过堂风吹动铁窗,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响,楼里楼外,都是不需布景就可以变成惊悚片取景地的样子。

藏在竹林中的碉楼。

草席散乱地铺在床上。

即使在今天,碉楼的保护也面临很大的缺口,政府不得不想出了“认养”政策,吸收社会资金来填补资金的空缺。但这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些不成规模、不太出众的碉楼被闲置在路边,任由荒草蔓过墙角。

离开乡间小路间的马降龙村,坐上613路公交车继续往西南,就可以到蚬冈镇,锦江里村就在这里。但锦江里没设公交站,告诉司机要去锦江里,他就会在适当的时机停车,不过从大路走到村子里也有很长一段路。

景点的检票点设在村口,因为没有太多游客,检票工作似乎也很清闲,如果检票员就是当地村民,那每天步行两分钟就可以走到这个工位。

说是碉楼群,整个村子还是以较低层的庐和平房为主,三座碉楼升峰楼、锦江楼和瑞石楼则高高地立在村后。其中瑞石楼风格独树一帜,高达九层,据说楼主黄璧秀兴建碉楼的时候他的老父亲劝他不要太张扬,和其他人一样盖四至六层,但黄璧秀不从,偏要盖全县最高的楼,于是才有了这第七层上这带有罗马式穹顶的角亭、第八层的西式塔顶和第九层同样别致的凉亭。

瑞石楼。

锦江里的村屋。

9层楼高,即使放在今天的农村也能算得上高楼。而且当时还没有电梯。

在20世纪初兴建碉楼的那阵风潮里,这里曾有过短暂的繁荣,而这一带的中心赤坎镇也曾是开平的中心,这里的墟市也曾人声鼎沸,但后来县城迁去了三埠镇,也就是现在的开平市区。

如今赤坎镇是一个略显破旧的小镇,居民们在路边晒着鱼干、煎着小毛鱼,给古镇罩上了一层腥味。清晨,我站在潭江边,对面的风情街墙皮已经斑驳,漏出下面的青砖,小贩们还没出摊,但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大伞还支着,静静地褪着色,宣示着这里的确已进入了工业文明。往北走,建筑更加老旧而缺少维护,在街市附近,曾经白色的墙面都已经在污垢中变成褐色,给红蓝色的蛇皮布抢去了风头。在路边,一位大叔在滚水中屠宰着一只狗。

赤坎镇街景。

在旅游攻略中倍受推崇的几件赤坎小吃,则是路边摊和苍蝇店。马仔豆腐角的小吃10元一饭盒,还可以杂拼,每样都来一点儿。我后来才发现,所谓豆腐角就是在香港被称作“酿豆腐”的东西,只是制作水准比公和荳品厂的还粗糙一点,一口大锅还靠烧木材来加热。另一家小煌饭店就开在马路对面,黄鳝煲仔饭15一份。价格更感人的是英记糖水店,不知道是什么来头的“蛤蚧膏”和独创的“三合一”4块钱一份。晚上刚过7点,街道就已经黑透了,我们坐在店外的日光灯下品尝了这小镇的特色甜品,你可以从我的照片的噪点中看出街道有多黑。

马仔豆腐角。

小煌饭店。

英记糖水店。

“蛤蚧膏”和“三合一”。

在县城平淡的日常生活之间,曾经土人与客勇的喋血械斗的仇恨,曾经穷苦人家与猪仔馆签订契约的无奈,曾经劳工踏上远渡重洋的客船的心酸,曾经华侨携款回乡的期盼,都已经烟消云散。再往前追究,太平天国时期广东洪兵响应洪秀全而起事,官府则鼓动以客家人为主的民团进行镇压,终结成土客仇恨的一颗种子;太平天国又是_战争酿下的苦果;而_战争,又有更复杂的时代背景。

可是历史洪流终散尽,只留下了粤西的一座小镇,和乡间座座碉楼历史洪流终散尽,只留下了粤西的一座小镇,和乡间座座碉楼。

END

来源于:凤凰网

开平碉楼历史故事 第4篇

“六也居庐”主人谭华强(右二)与朋友们在纽约。摄于1937年。

谭华强的国内家人无法想象他在美国的艰苦情状,妻子儿女以为他在美国有数百元的月薪,每一封信都言及家中的支出和兄弟姐妹的学费,望父亲多寄美金回乡。1941年9月10日,儿子谭国铁给父亲的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