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菜名菜的故事(共5篇)

关于苏菜名菜的故事 第1篇

说到苏菜口味,很多人会用甜来表示,甚至会觉得“江浙菜”都偏甜。这个定论明显就是有失偏颇。不可否认,苏菜里面很多菜肴都带甜,正如前文提到的“无锡酱排骨”等经典菜肴,然而这仅仅是苏菜下面部分“苏锡菜”的特点。

而整体来看,“徐海菜”偏咸、“金陵菜”口味平和、以及“淮扬菜”咸中微甜的风味,更是反映了苏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如果说苏菜口味相差甚远,让人感觉不到“和谐”,那么有一个特点却是苏菜普遍值得炫耀的地方,那就是苏菜的刀工。

刀工技术向来都是很多菜系拿来比拼的要素,而苏菜之下的淮扬菜,其刀工可谓是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如果说淮扬菜的刀工排在第二,那么估计没有哪个菜系敢称第一。

据说一个出色的淮扬菜厨师,除了要有过硬的烹饪技术之外,扎实的刀工也是证明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淮扬菜中的瓜雕、文思豆腐等菜品,形态精致,都着重考验了厨师的刀工。一块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丝如发,让食客叹为观止。

除了瓜雕和文思豆腐外,苏菜的刀工还体现在了很多名菜之中,比如三套鸭、脱骨鱼、松鼠鱼等等,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家熟知的狮子头,也是实力派的刀工菜。表面粗糙的狮子头,其背后也是刀光暗涌。主要原因是狮子头的肉不是剁碎的,而是“切”出来的。

“粗切成丝,细切成丁,石榴粒大小,一刀不剁,琐碎切之!”这就是狮子头的灵魂所在。这样极其考验厨师耐心的一道菜,全程都没有“剁”这个字!精细之下,带给食客的即是口感鲜嫩、令人回味。

关于苏菜名菜的故事 第2篇

苏菜的代表,更多也是指狭义的淮扬菜,因此探索苏菜的历史,很多时候也是从狭义淮扬菜开始。淮扬菜的历史可谓悠久,甚至可以追溯至两汉时期。当时吴王夫差凿通邯沟以后,淮安与扬州两地就从此有了密切联系,于是饮食风格也开始趋于一致。

当然了,两汉时期的淮扬菜更多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真正发展还得数隋唐时期。隋唐时大运河的通航,除了促进沿岸经济的发展,在饮食交流方面,也为淮扬人提供了方便,淮扬菜也自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明清时期,受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之旅所影响,淮扬菜体系正式形成。淮安和扬州是乾隆的驻跸之地,从而刺激了该地区饮食业的发展。康乾盛世时期,大批盐商以及大运河运务官吏聚集扬州,带动了餐饮经济的发展,高消费群体的挑剔,促进了淮扬菜精细柔和的地方风味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淮扬菜更是以其精细刀工与口味平和等特点,广受美食爱好者的赞誉。特别是1949年10月1日晚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史称“开国第一宴”的盛大国宴,淮扬菜更是以出色表现赢得了社会高度认可,并自此有了国宴名菜之美誉。

关于苏菜名菜的故事 第3篇

苏州菜的精致,与传统民风有关。历史上,苏州民俗一向“多奢少俭”(宋.范成大<<吴郡志>>);“以讲求饮食闻于时,凡中流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清.徐珂<<清稗类钞>>)。“寻常过从,大小方圆之器,俭者率半百”(明.周履靖<<易牙遗意序>>)。

苏州菜的“奢”并非指原料的珍贵,而是指菜品的精致,那些应时而出的平常之物,一经苏州厨子之手,立马改头换面,出落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如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夸奖芸娘的那样:“善不费之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

苏州经典名菜由来

松鼠鳜鱼

话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苏州松鹤楼,又累又饿之际看到桌子上有一条鱼,便命厨子当场烹制,厨子见来了贵客,不敢怠慢,正在焦急之时,突然灵机一动,觉得鱼头的形状恰似松鼠的头,便萌生出了此菜的做法,乾隆皇帝吃后很满意,后来此菜便名扬苏州。

鲃肺汤

上世纪20年代的中秋期间,_元老于右任先生偕夫人到太湖游玩赏桂,路过木渎,便镇上石家饭店用餐。为了招待于先生,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汤。于先生食后对此汤赞不绝口,即兴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的诗句。当时为诗中的这个“鲃”与“斑”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斑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

碧螺虾仁

要说的并不是这道菜的由来,而是碧螺春的由来。碧螺春原名是吴语 “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游大湖品此茶嫌其名欠雅,便以此茶色碧玉、 形似曲螺、采于早春而赐名为“碧螺春”。河虾的鲜与茶的香互相缠绕,别具韵味。

西瓜鸡

又名一卵孵双凤,为孔府名厨首创,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答西瓜鸡,孔令贻认为该菜制法别致,滋味鲜美,但名称不雅,后来他就将此菜更名为一卵孵双凤,即以西瓜为卵,两鸡为凤,从此该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万三蹄

明初,相传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于是全国都避讳说猪(朱)。朱元璋到富可敌国的沈万家做客,沈万三以猪蹄膀招待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后问他这个怎么吃啊,如果沈万三用刀,那可是犯了杀头之罪。而沈万三却灵机一动,从蹄膀中抽出一根细的骨头来切肉,保了自己的一条小命。朱元璋吃了觉得很好吃,就问沈万三这道菜叫什么名字,沈万三一想总不能说是叫猪蹄膀呀,于是一拍自己的大腿说,这是万三蹄,于是万三蹄由此得名。

苏州必去老字号

酱肉

关于苏菜名菜的故事 第4篇

春雨绵绵,吃“碧螺虾仁”;

夏木阴阴,吃“响油鳝糊”;

秋风阵阵,吃“雪花蟹斗”;

冬雪皑皑,吃……

就在家品一壶热乎的黄酒吧。

作为苏州的一名资深吃货,只知道吃可还不够!你想知道苏州那些享誉中外的美食背后的故事吗?

苏州菜的发展过程

苏州人嗜甜,其实在以甜为主导前,苏州人是喜欢吃咸的,还是蛮重口味的。一直到明代中期以后,苏州人的口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甜才成为主流。

苏州菜多鱼,据称苏州城公元前514年的诞生就和“太湖炙鱼”即苏式熏鱼有关。熏鱼也是苏州人年夜饭餐桌上的经典菜式。

食鱼成癖的苏州人甚至还编纂了一首叫做《十二月鱼谚》的吴歌:

正月塘鲤肉头细,二月桃花桂鱼肥,

三月甲鱼补身体,四月鲥鱼加葱钿,

五月白鱼吃肚皮,六月鳊鱼鲜如鸡,

七月鳗鲡加油焖,八月斑鱼要吃肝,

九月鲫鱼红塞肉,十月草鱼打牙祭,

十一月胖头汤吃头,十二月青鱼只吃尾。

2000多年前的楚辞《离骚》是目前可见的关于苏州菜的最早文献记载。文中记载: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再近一些,南宋时就已经有吃货开始研究苏州的美食了,并写就了苏州最早的美食专著 《集珍日用》。可惜的是,这本书如今已经散佚。

再继续演变,就大致是我们现在所吃到的一些苏式菜点了,所以说,苏州菜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只是很多已无从考证……

苏州菜中的典故

关于苏菜名菜的故事 第5篇

本文深入分析了江苏菜的历史、分类、以及典型特点,简要介绍了扬州早茶、江苏鳝鱼、江苏面食等另类代表菜,旨在让大家通过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以及徐海菜等不同口味的演绎,去了解江苏菜的博大精深。

回归主题,究竟谁能代表苏菜?虽说更多人认为淮扬菜就是苏菜的代表,然而在喜爱“内斗”的江苏人眼里,却谁也不喜欢被代表。没有一种口味能够完全代表整个群体,但却有一些美食总能引起共鸣。例如鳝鱼的味道,就是全体“内斗”江苏人共同执着的美味。

寻味江苏,或许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我们是中华饮食研究团队,欢迎你关注我们,下期文章继续带你探寻中华饮食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