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简短(汇总4篇)

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简短 第1篇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大致应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服务战略、基于管理、面向流程、不断创新。

服务战略――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

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外化,很多集团性质的企业在试图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不是自上而下去推进,而往往是要部下建立企业文化体系,部下建立起的文化体系往往不是服务战略,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企业文化是服务战略的文化,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观念是决定方向的,企业要到哪里首先决定于观念。观念不对,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改革开放就是观念的变革、观念的开放。

如果没有观念的改革就没有改革开放。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原来没有这个口号的时候,还是这些时间,但是没有创造财富;现在我们把时间看成金钱,与时间赛跑,财富是必然的结果。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的本身,改变的是人们对事实的看法”。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口号提出后,并没有改变一天24小时这个事实的本身,但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干事情不再拖拖拉拉了,今天的事不能再拖到明天了。所以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是一把手以战略作为导向的。

基于管理――观念首先由管理者来实施

企业文化并不是办张报纸就是企业文化,内部报刊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载体,关键是看载体要传播的内容――一切内容是基于管理,而不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报刊一样,只是让员工投几篇散文、诗歌,现代的媒体的信息量已经足够丰富,欣赏诗歌、散文已经不是企业内刊的主要任务。

观念的改变只能由管理者来推进,不可能由被管理者的人来推进。凡是观念的改变都要涉及到整个系统,这就牵扯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CCO(首席文化官),每天看报表是必须的、到现场发现问题也是必须的,从报表当中要看出文化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个人不懂管理,就不会从管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会从报表的“数”分析到“人”的问题,更不会从“人”的问题落实到“观念”的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首席文化官不懂管理是致命硬伤。

面向流程――套话与空话是没有行动支持的真理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全员的创新精神,这种观念如果不被所有的成员所接受,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那么这个观念也是没有用的。有的人就会讲套话、空话,其实套话和空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话,问题是不去做,所以才叫套话。要让这种套话落实到行动当中,必须让企业文化面向流程,从流程当中解析哪些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哪些是背离企业文化的行为。企业文化要面向流程的观点我在“文化筐”里面已经做过阐释。

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

在外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日本在上个世纪

七、八十年代发展比较迅速靠的是企业文化,而现在日本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例如松下的成功是因为企业文化,现在的停滞也是由企业文化造成的,一开始对日本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它发展的阻碍,所以企业文化就是把双刃剑。像年功序列工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干(“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观念和做法,现在都成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

年功序列工资就很难把没有成绩的员工淘汰掉,把成绩好的员工真正提升起来。工人的工资也是靠年限而不是绩效。在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是相悖的:现在要求企业尽最大可能进行外包,过去企业自己产品的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现在有的人可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让给别人做?外包的方式就可以满足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

所以对企业文化来说,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

总之,企业文化的观念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这个观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身上去,继而形成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实际上,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复杂,不管哪个环节有一个人出现一点问题,整个系统都转不动。从这个意义上上说,技术和设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观念,观念不改变,计算机是傻瓜,它不会有逻辑思维,它会的只是你设计什么,它给你打印什么,你输入垃圾,它出来的还是垃圾,它会比你做得还糟糕,它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更错误的东西给整出来。

企业文化的咨询工作在国内是最难的,外国的咨询公司最大的劣势就在于不熟悉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国内的咨询公司包括研究企业文化专家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并没有多少人有实践经验,有的人甚至在靠“忽悠”致富。

所以,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转型势在必行,这是新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要求,企业文化必须由“务虚”向“务实”转型。

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简短 第2篇

任正非语录整理

【任正非语录】1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2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3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

【任摩逊对话儿子任正非】1、“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2、珍惜时光好好干;母亲程远昭:1、“静心”,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2、不自私。“我的不自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之所以成功,与我的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营销语录】1市场已经没有时间等待我们成长,它不是母亲,没有耐心也没有仁慈。――华为总裁 任正非 2销售人员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悟性”,能敏感地发现市场的变化,看出机会,认清问题并及时采取对策;二是“做”的能力,把工作落实下去,执行到位。――金星啤酒集团总经理 王智

任正非在《至新员工书》中写道:“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粘合全体员工

团结合作,走群体奋斗的道路。有了这个平台,你的聪明才智方能很好发挥,并有所成就。没有责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群体奋斗的人,等于丧失了在华为进步的`机会。”

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注解:勤于思考,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任正非

【领袖语录】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任正非

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我们一定要推行以自我批判为中心的组织改造和优化活动。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

【员工推翻我是好事 】任正非,华为总裁手中股份不足1%,不怕股东联合赶他出局?他却说员工推翻我是好事,说明企业成熟。任正非津津乐道母亲的语录: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自2009年,全球无线通信设备市场五

强中华为跃居第二,成功并非偶然。

【任正非:企业要有狼性】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柳传志谈任正非】任正非在研发探索上一直都独树一帜,从困境中向顶峰攀登。我做研发是先把积累做好,水到渠成往前走,相对他要缓慢一些,但这适合我。像爬珠穆朗玛峰,南坡达到顶峰更快,但是北坡比较平滑。任正非敢走南坡,使我对他充满敬重

华为一定要提拔那些屁股对着老板的人。屁股对着老板,就是眼睛看着客户。很多企业很多人,都是屁股对着客户,眼睛盯着老板,形成了伟大的奴才文化。――任正非

【脸面】1、我们干大事的从来不要脸。――严介和(太平洋集团前总裁) 2、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任正非(华为总裁) 3、为了面子坚持错误是最没有面子的事情。――巍巍(经济刊物主编)4、当你知道了面子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时,你便真的长大了。――格瓦拉

【团队的力量】: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

伐。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我放弃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任正非

华为总裁任正非: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周末和假日。每周只工作四十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任正非

【商界名人名言】1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张瑞敏.2职业经理人是小姐,给多少钱享受多少温存;事业经理人是二奶,付出更多且日久生情,除了有身理需求还有精神诉求 3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 任正非

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简短 第3篇

任正非名言参考

(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的意识。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员工的行为文化。

我们要用物质文明来巩固精神文明,用精神文明来带动物质文明。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以前我们还有祖传秘方,比如说爷爷打菜刀打得很好,方圆五十里都知道我们家菜刀好,然后孙子继承了爷爷的手艺。在方圆五十里我还是优秀的铁匠,就能娶到了一朵金花啊。那现在铁匠还行吗?现在经济全球化啦。人家用碳纤维做的刀,削铁如泥,比钢刀还好得多。你在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曾经流传几十年几百年的祖传,就被经济全球化在几秒钟内打得粉碎。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我们现在买一双“美国鞋”,人可能穿不进去,在管理改进和西方先进管理方面,我们的方针是“削足适履”……在华为,很多方面不是在创新,而是在规范,这就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正像一个小孩,在小的时候,为生存而劳碌,腰都压弯了,长大后骨骼定形后改起来很困难。因此,我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东方人好幻想的习惯,否则不可能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真谛。

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任正非与华为的故事简短 第4篇

孟非中国现代名人故事

第一眼看到孟非,你一定觉得他很普通――他穿最平常的衣服,剃着光头,跟大家一起挤公交车。

可是如果你真把他当成平头百姓,那就大错了!他是南京人最喜爱的新闻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要他,他敢说“不”;他还作为全国地方台的主持人唯一入选2004年“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他俨然就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不过如果我告诉你,这位主持人只是名高中生,他曾经打过5年工,在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双手甚至差点被机器卷走,你相信吗?

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

孟非的成长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实在,对唯一的儿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很不理想。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复读,但找了很多学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立刻摇头拒绝。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时间一长,孟非着急了:今后怎么办呢?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兴起,为了寻找出路,他就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但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孟非只好从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

那种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

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印刷小工差点儿手残废

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不久,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费看报纸,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在不分昼夜的连续3天工作时间里,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

第一个月忙下来,孟非拿到了仅为23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不容易啊!

不干活时,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一边打工一边上课,孟非的生活节奏猛然加快,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边打工边读书仅仅2个月,他的体重就减轻了将近8公斤!

但孟非从不叫累,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为了学习,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一有空就多看书。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每天都对自己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拼

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一时惊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

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1994年初被迫关门。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是200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员。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