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故事内容概括(通用3篇)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内容概括 第1篇

墨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路上艰难地行走,走到宋国,看到了积弱的宋国,街道破旧,人民贫弱,而且宋国的民众好似已经麻木了一般,无衣无食的苟活。

墨子的学生在宋国的街道上,大声地激励着民众,宣讲民心的重要性,发表一些慷慨激昂的空论,却为官不为民做主,墨子劝说他少做一些这样的空论。

墨子的学生管黔敖,亲自上手,费力地建设着破旧的城墙,可却募不到任何物资;

墨子的学生禽滑釐,忙着打造武器,观察地形,想让宋国在这场战事里能够存活下来;

墨子去楚国找公输班,因为公输班正在造云梯想要攻宋。

看到楚国的街道宽阔而整齐,民众也活泼精悍,还有歌唱表演,引得民众争相奔走,欢庆非常。

墨子语言不通,好不容易问到路,找到公孙班的家里,却因为穿着破烂被拦在门外,幸亏多年墨家钜子的威慑力还在,让守门人终归是通报了。

两人见面后,墨子请求见楚王,劝说楚王放弃攻宋。

在楚王的大殿上,公输班和墨子用皮带和木片演绎了攻守之战,公输班想要杀掉墨子,以期能够不攻而败,被墨子拆穿。

墨子告诉楚王,他的三百弟子门人已经在宋国准备好,应对楚国的进攻,最终墨子说服了楚王,停止了攻宋。

墨子想要拿自己的学说给楚王看,公输班却告诉他:“你那套劳形苦心,扶危济急的理论,用于君王是不合适的。”

两个人就各自的所学进行了一番辩论,公输班拿了一些玩具给墨子看,墨子总认为技巧的东西、不利于民众的使用的东西就是不好的。

等回去宋国的路上,墨子更加的落魄了,连行李和衣物都被拿去了,还被拿着兵器的巡城士兵赶走,淋了一场雨,病了一场。

在这整个故事里,都是在讲述着墨子苦行憎恶的生活作风,以及墨子的一些理论:

第一,多做义事;即使是上位者也要扶危济急,懂得所食所用,无不是来自于民众。第二,要多做对民有益的事情。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内容概括 第2篇

《故事新编》中的《理水》篇,有四个小节,主要讲述的是大禹的故事,但是此环境又非彼时的环境,描述的并非大禹治水这件事,而是外界对于大禹存在的讨论。

文化山的人信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他们在山上依靠着外国人的施舍,却讨论着大禹是谁?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读到《理水》中官员们举办的接风宴上,聚会分食由民众带回来的礼物,不免觉得这依旧是自古以来便有的风气,凡是有官员来考察,必定的做足了面子工程。

偶尔出现那么一个明察暗访的官员,大家就觉得是个好官,是个办实事的官员。

酒宴上必定要讲到各地的风俗习气,景观人文,才算是到过了那个地方。

之后拿来民众用心准备的礼物,用上好的精巧礼盒装着,也许还要请名人去提上几个字,显得礼物一下子就沾染了文化的气息。

然后再称赞一番民间食物的美味来,可凡是民众之家,怎么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呢?

普通民众的生活也不过是简朴家常的一日三餐罢了!若是做得好看一点的,那定然是要拿去送礼,或者是家里来了什么重要的客人,才会费尽心思地做上一些精细,巧妙的东西。

毕竟是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满足精神上的赏心悦目。

满座的官员,倒是知道一个道理:我们的百姓自古都善于吃苦,以吃苦闻名于世。

不过这并非是他们愿意,而是自古以来若是不吃苦,就无法从土地里获得粮食,若是不吃苦,便更加的无指望。

一群自私自利的文化人,兀自享受着出卖灵魂得来的物质,也兀自保护着自己的利益,自认为自己是文化的命脉,是文化的灵魂。

《理水》虽说是对大禹行为的赞赏,但也更多地反应了文化山上学者,和一些不作为的官员,一遇到事情就觉得理应保护好文化学者,官员们去视察也是走走场面。

回来后募捐一下,体现出一丁点爱民的思想来。

可真正做实事的人,是会受到一定的为难的,怕他打破规矩,也怕他做出成绩来。

可是后来也总是那些不声不响做事的人,才会赢得尊重。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内容概括 第3篇

说是《补天》,其实第一篇是写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并将女娲的神态,天空大地等描写得极为富有色彩层次感。

这是我读第一章造人的篇章,读到的一点感悟,第一次明确地感知到写作中,色彩的变幻能如此丰富多彩。

这则故事里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女娲其实不懂人类的争权夺利,只是对于人类在洪水中的样子,心生怜悯,觉得天破了一个窟窿,连她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所以女娲奋力的捡拾柴火,奋力的烧石头补天。

不过却又有人跑来斥责她,认为她行为失德,这样满口仁义礼教的人,却做着最为无仁义的事情,因此女娲是不愿跟这类人多说什么的,这也像极了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

这一篇《补天》一共是三个小节组成,造人、补天、死后女娲的尸身被无耻的人类占据;

《补天》这一篇小故事,可以说跟我们所读到的神话故事有很大的区别,对女娲的神态、懵懂而清醒的智慧都进行了描写。

阅读会有很大收获,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联系前后文一起来思考看待,就像今天的考试题目:学思结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才是最合理可行的方式。